“党史中的校史”融媒案例|西安电子科大:红色通信人才的摇篮

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始终与中国革命史紧紧相连,绵延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

美术作品:毛泽东总政委给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学员上政治课。学校供图


“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

“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

“巩固和平、建设国防,我们要担起这千斤的重荷……”

三首不同历史阶段的校歌,深深唱出了一代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自觉肩负使命建设祖国的万丈豪情。

1931年1月,江西宁都县小布村,依托“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受损的“半部无线电台”,中央军委成立电信队。为便捷各根据地联络、保障指挥作战,2月,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决定组建无线电训练班,并于一年后发展壮大为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王诤担任校长。我党我军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应运而生,成为了我军电子通信技术研究和红色通信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块块被敌人分割的根据地被红色电波连接起来。

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校长—王诤。学校供图


诞生于炮火硝烟之中,成长在枪林弹雨之下,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师生始终与党和人民军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长征期间,学校师生曾整编为红军通信团通信教导大队、代号“红星第三大队”,跟随党中央踏遍荆棘,并坚持在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敌机轰炸的间歇中“边打边学、边走边学”。学员秦华礼回忆说,那时走在前面的学员背包上挂着小黑板,写上所学内容,师生、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背诵电码、练习英语对话。教员们随身带着教学用的蜂鸣器,边走边答疑解惑,“最后,我们在草地中间举行了毕业仪式,正式成为通信兵”。

跟随中央红军在瑞金、延安办学的15年,学校为抗日战场与解放战场输送了数千名通信干部,红色电波传遍大江南北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毛主席称赞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美术作品:师生坚持在长征路上办学——红色电台长征记。学校供图


1955年5月,中央军委指示学校暂停由张家口迁往北京的筹备工作,改于西安另觅新校址。怀抱着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老一辈西电人义无反顾地来到西安,开启了扎根西部育人育才的新征程。

为响应国家尽快实现西迁号召、缩短校区建设周期,学校决定,教学主楼建设直接采用苏联军校列宁格勒红旗通信学院的设计图纸,按照军用标准修建。1958年竣工后,老校区主楼等四座教学建筑成为了当时西安地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苏联风格建筑。不久后,在时任通信兵部主任兼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诤的指示下,一场在学校科研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五楼会战”在这里悄然打响。

西电老校区主楼,入选“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第一批保护名录”。学校供图


1959-1961年,在主楼五楼科学研究室,毕德显、陈太一、蔡希尧、叶尚辉、徐越彦、吴凤高、丁鹭飞等一批优秀的雷达、通信、计算机、天线专家和骨干力量集聚于此,瞄准科技前沿及国防急需装备,开启了早期重大科研项目有组织攻关。每到夜晚,整个五楼灯火通明,至半夜不熄。“因为流星余迹的数目在早晨比较多,所以我们当时是夜里工作,最多的时间是夜里一点到早晨八点”,参与教师刘增基回忆。

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气象雷达。学校供图

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学校供图


将满怀忠诚、毕生所学倾注到建设伟大祖国的坚实步伐中,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以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为代表的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诸多空白,连续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个第一。彭德怀、叶剑英、谢觉哉等领导人都曾到此视察。

五楼科研的澎湃热情是那时校园科技报国浪潮的一个缩影。在当时国内雷达专业“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青年教师保铮正埋首研制气象雷达。由他牵头研制的微波气象雷达被证明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旗鼓相当,被认定是中国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的第一部气象雷达,成为这位日后雷达界“裁判长”的科研起点。

在此期间,学校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开辟了我国IT学科先河,“西军电”之名自此蜚声海内外。1988年,学校正式更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电郝跃院士开拓引领了我国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学校供图


半部电台起家,中央苏区诞生,长征路上办学,延安精神滋润,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铸就了永恒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精神,也是西电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

“扎根中国走红色双创育人之路!”建校90年来,学校坚持以红色文化为魂,深入挖掘育人资源,将学校红色基因、优良传统等深度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富有西电特色的红色育人之路。

2017年4月,由西电发起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期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首批实践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40多名大赛获奖项目团队成员用自己的智慧果实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全体同学,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如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已成为全国“互联网+”大赛的固定红色赛道,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不仅成为全国青年学生最有温度的“国情思政大课”,为他们的人生出彩搭建了广阔舞台,更用实实在在的双创硕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根据数据,2017年以来已累计有170万名大学生通过“红旅”活动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对接农户近100万户、企业3万余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100亿元,并帮助大批农村青年解决了就业问题。

近日,随着“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一张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与西电在户外石凳前埋头学习的学子们的合影引起了广泛关注。

老照片里,校园一角,青青梧桐,青年学子们正全神贯注地研读手中书籍。不同的是,他们均是以校园内的石凳为桌、勤学苦读,分秒必争地学习科技知识。这,便是西电“石凳上的自习室”,也是张荣桥总师等一代代西电学子最难忘的校园记忆之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厚德 求真 砺学 笃行”的踏实校风与“学在西电”的优良学风。

2016年11月,张荣桥受邀出席母校建校85周年校庆月开幕式,在参观“西军电文库”时,看到了一张记录“石凳上的自习室”的老照片,勾起了他当年求学时点点滴滴的回忆。于是,他像当年一样屈身蹲坐,与照片中的青年们合影,并提下“留下足迹,展示辉煌”的留言。

九十载岁月峥嵘,学校用家国情怀浓、数理基础厚、专业造诣精、实践创新能力强、知识扎实系统的培养特色,创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创业英雄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为标志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培养了以中国航天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默默拼搏耕耘、建功立业,成为祖国最坚定的守护者!

正因此,采访中,当被问及自己毕业的学校,张荣桥总师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欢迎大家报考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不算做广告!”

供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党史中的校史”融媒案例|西安电子科大:红色通信人才的摇篮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5-24 19:39

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始终与中国革命史紧紧相连,绵延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

美术作品:毛泽东总政委给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学员上政治课。学校供图


“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

“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

“巩固和平、建设国防,我们要担起这千斤的重荷……”

三首不同历史阶段的校歌,深深唱出了一代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自觉肩负使命建设祖国的万丈豪情。

1931年1月,江西宁都县小布村,依托“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受损的“半部无线电台”,中央军委成立电信队。为便捷各根据地联络、保障指挥作战,2月,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决定组建无线电训练班,并于一年后发展壮大为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王诤担任校长。我党我军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应运而生,成为了我军电子通信技术研究和红色通信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块块被敌人分割的根据地被红色电波连接起来。

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校长—王诤。学校供图


诞生于炮火硝烟之中,成长在枪林弹雨之下,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师生始终与党和人民军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长征期间,学校师生曾整编为红军通信团通信教导大队、代号“红星第三大队”,跟随党中央踏遍荆棘,并坚持在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敌机轰炸的间歇中“边打边学、边走边学”。学员秦华礼回忆说,那时走在前面的学员背包上挂着小黑板,写上所学内容,师生、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背诵电码、练习英语对话。教员们随身带着教学用的蜂鸣器,边走边答疑解惑,“最后,我们在草地中间举行了毕业仪式,正式成为通信兵”。

跟随中央红军在瑞金、延安办学的15年,学校为抗日战场与解放战场输送了数千名通信干部,红色电波传遍大江南北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毛主席称赞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美术作品:师生坚持在长征路上办学——红色电台长征记。学校供图


1955年5月,中央军委指示学校暂停由张家口迁往北京的筹备工作,改于西安另觅新校址。怀抱着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老一辈西电人义无反顾地来到西安,开启了扎根西部育人育才的新征程。

为响应国家尽快实现西迁号召、缩短校区建设周期,学校决定,教学主楼建设直接采用苏联军校列宁格勒红旗通信学院的设计图纸,按照军用标准修建。1958年竣工后,老校区主楼等四座教学建筑成为了当时西安地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苏联风格建筑。不久后,在时任通信兵部主任兼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诤的指示下,一场在学校科研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五楼会战”在这里悄然打响。

西电老校区主楼,入选“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第一批保护名录”。学校供图


1959-1961年,在主楼五楼科学研究室,毕德显、陈太一、蔡希尧、叶尚辉、徐越彦、吴凤高、丁鹭飞等一批优秀的雷达、通信、计算机、天线专家和骨干力量集聚于此,瞄准科技前沿及国防急需装备,开启了早期重大科研项目有组织攻关。每到夜晚,整个五楼灯火通明,至半夜不熄。“因为流星余迹的数目在早晨比较多,所以我们当时是夜里工作,最多的时间是夜里一点到早晨八点”,参与教师刘增基回忆。

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气象雷达。学校供图

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学校供图


将满怀忠诚、毕生所学倾注到建设伟大祖国的坚实步伐中,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以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为代表的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诸多空白,连续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个第一。彭德怀、叶剑英、谢觉哉等领导人都曾到此视察。

五楼科研的澎湃热情是那时校园科技报国浪潮的一个缩影。在当时国内雷达专业“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青年教师保铮正埋首研制气象雷达。由他牵头研制的微波气象雷达被证明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旗鼓相当,被认定是中国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的第一部气象雷达,成为这位日后雷达界“裁判长”的科研起点。

在此期间,学校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开辟了我国IT学科先河,“西军电”之名自此蜚声海内外。1988年,学校正式更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电郝跃院士开拓引领了我国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学校供图


半部电台起家,中央苏区诞生,长征路上办学,延安精神滋润,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铸就了永恒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精神,也是西电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

“扎根中国走红色双创育人之路!”建校90年来,学校坚持以红色文化为魂,深入挖掘育人资源,将学校红色基因、优良传统等深度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富有西电特色的红色育人之路。

2017年4月,由西电发起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期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首批实践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40多名大赛获奖项目团队成员用自己的智慧果实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全体同学,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如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已成为全国“互联网+”大赛的固定红色赛道,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不仅成为全国青年学生最有温度的“国情思政大课”,为他们的人生出彩搭建了广阔舞台,更用实实在在的双创硕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根据数据,2017年以来已累计有170万名大学生通过“红旅”活动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对接农户近100万户、企业3万余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100亿元,并帮助大批农村青年解决了就业问题。

近日,随着“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一张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与西电在户外石凳前埋头学习的学子们的合影引起了广泛关注。

老照片里,校园一角,青青梧桐,青年学子们正全神贯注地研读手中书籍。不同的是,他们均是以校园内的石凳为桌、勤学苦读,分秒必争地学习科技知识。这,便是西电“石凳上的自习室”,也是张荣桥总师等一代代西电学子最难忘的校园记忆之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厚德 求真 砺学 笃行”的踏实校风与“学在西电”的优良学风。

2016年11月,张荣桥受邀出席母校建校85周年校庆月开幕式,在参观“西军电文库”时,看到了一张记录“石凳上的自习室”的老照片,勾起了他当年求学时点点滴滴的回忆。于是,他像当年一样屈身蹲坐,与照片中的青年们合影,并提下“留下足迹,展示辉煌”的留言。

九十载岁月峥嵘,学校用家国情怀浓、数理基础厚、专业造诣精、实践创新能力强、知识扎实系统的培养特色,创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创业英雄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为标志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培养了以中国航天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默默拼搏耕耘、建功立业,成为祖国最坚定的守护者!

正因此,采访中,当被问及自己毕业的学校,张荣桥总师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欢迎大家报考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不算做广告!”

供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

“党史中的校史”融媒案例|西安电子科大:红色通信人才的摇篮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5-24 19:39

“党史中的校史”融媒案例|西安电子科大:红色通信人才的摇篮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5-24 19:39

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始终与中国革命史紧紧相连,绵延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

美术作品:毛泽东总政委给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学员上政治课。学校供图


“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

“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

“巩固和平、建设国防,我们要担起这千斤的重荷……”

三首不同历史阶段的校歌,深深唱出了一代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自觉肩负使命建设祖国的万丈豪情。

1931年1月,江西宁都县小布村,依托“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受损的“半部无线电台”,中央军委成立电信队。为便捷各根据地联络、保障指挥作战,2月,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决定组建无线电训练班,并于一年后发展壮大为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王诤担任校长。我党我军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应运而生,成为了我军电子通信技术研究和红色通信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块块被敌人分割的根据地被红色电波连接起来。

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校长—王诤。学校供图


诞生于炮火硝烟之中,成长在枪林弹雨之下,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师生始终与党和人民军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长征期间,学校师生曾整编为红军通信团通信教导大队、代号“红星第三大队”,跟随党中央踏遍荆棘,并坚持在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敌机轰炸的间歇中“边打边学、边走边学”。学员秦华礼回忆说,那时走在前面的学员背包上挂着小黑板,写上所学内容,师生、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背诵电码、练习英语对话。教员们随身带着教学用的蜂鸣器,边走边答疑解惑,“最后,我们在草地中间举行了毕业仪式,正式成为通信兵”。

跟随中央红军在瑞金、延安办学的15年,学校为抗日战场与解放战场输送了数千名通信干部,红色电波传遍大江南北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毛主席称赞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美术作品:师生坚持在长征路上办学——红色电台长征记。学校供图


1955年5月,中央军委指示学校暂停由张家口迁往北京的筹备工作,改于西安另觅新校址。怀抱着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老一辈西电人义无反顾地来到西安,开启了扎根西部育人育才的新征程。

为响应国家尽快实现西迁号召、缩短校区建设周期,学校决定,教学主楼建设直接采用苏联军校列宁格勒红旗通信学院的设计图纸,按照军用标准修建。1958年竣工后,老校区主楼等四座教学建筑成为了当时西安地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苏联风格建筑。不久后,在时任通信兵部主任兼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诤的指示下,一场在学校科研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五楼会战”在这里悄然打响。

西电老校区主楼,入选“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第一批保护名录”。学校供图


1959-1961年,在主楼五楼科学研究室,毕德显、陈太一、蔡希尧、叶尚辉、徐越彦、吴凤高、丁鹭飞等一批优秀的雷达、通信、计算机、天线专家和骨干力量集聚于此,瞄准科技前沿及国防急需装备,开启了早期重大科研项目有组织攻关。每到夜晚,整个五楼灯火通明,至半夜不熄。“因为流星余迹的数目在早晨比较多,所以我们当时是夜里工作,最多的时间是夜里一点到早晨八点”,参与教师刘增基回忆。

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气象雷达。学校供图

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学校供图


将满怀忠诚、毕生所学倾注到建设伟大祖国的坚实步伐中,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以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为代表的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诸多空白,连续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个第一。彭德怀、叶剑英、谢觉哉等领导人都曾到此视察。

五楼科研的澎湃热情是那时校园科技报国浪潮的一个缩影。在当时国内雷达专业“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青年教师保铮正埋首研制气象雷达。由他牵头研制的微波气象雷达被证明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旗鼓相当,被认定是中国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的第一部气象雷达,成为这位日后雷达界“裁判长”的科研起点。

在此期间,学校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开辟了我国IT学科先河,“西军电”之名自此蜚声海内外。1988年,学校正式更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电郝跃院士开拓引领了我国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学校供图


半部电台起家,中央苏区诞生,长征路上办学,延安精神滋润,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铸就了永恒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精神,也是西电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

“扎根中国走红色双创育人之路!”建校90年来,学校坚持以红色文化为魂,深入挖掘育人资源,将学校红色基因、优良传统等深度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富有西电特色的红色育人之路。

2017年4月,由西电发起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期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首批实践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40多名大赛获奖项目团队成员用自己的智慧果实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全体同学,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如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已成为全国“互联网+”大赛的固定红色赛道,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不仅成为全国青年学生最有温度的“国情思政大课”,为他们的人生出彩搭建了广阔舞台,更用实实在在的双创硕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根据数据,2017年以来已累计有170万名大学生通过“红旅”活动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对接农户近100万户、企业3万余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100亿元,并帮助大批农村青年解决了就业问题。

近日,随着“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一张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与西电在户外石凳前埋头学习的学子们的合影引起了广泛关注。

老照片里,校园一角,青青梧桐,青年学子们正全神贯注地研读手中书籍。不同的是,他们均是以校园内的石凳为桌、勤学苦读,分秒必争地学习科技知识。这,便是西电“石凳上的自习室”,也是张荣桥总师等一代代西电学子最难忘的校园记忆之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厚德 求真 砺学 笃行”的踏实校风与“学在西电”的优良学风。

2016年11月,张荣桥受邀出席母校建校85周年校庆月开幕式,在参观“西军电文库”时,看到了一张记录“石凳上的自习室”的老照片,勾起了他当年求学时点点滴滴的回忆。于是,他像当年一样屈身蹲坐,与照片中的青年们合影,并提下“留下足迹,展示辉煌”的留言。

九十载岁月峥嵘,学校用家国情怀浓、数理基础厚、专业造诣精、实践创新能力强、知识扎实系统的培养特色,创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创业英雄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为标志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培养了以中国航天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默默拼搏耕耘、建功立业,成为祖国最坚定的守护者!

正因此,采访中,当被问及自己毕业的学校,张荣桥总师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欢迎大家报考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不算做广告!”

供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

“党史中的校史”融媒案例|西安电子科大:红色通信人才的摇篮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5-24 19:39

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始终与中国革命史紧紧相连,绵延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

美术作品:毛泽东总政委给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学员上政治课。学校供图


“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

“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

“巩固和平、建设国防,我们要担起这千斤的重荷……”

三首不同历史阶段的校歌,深深唱出了一代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自觉肩负使命建设祖国的万丈豪情。

1931年1月,江西宁都县小布村,依托“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受损的“半部无线电台”,中央军委成立电信队。为便捷各根据地联络、保障指挥作战,2月,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决定组建无线电训练班,并于一年后发展壮大为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王诤担任校长。我党我军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应运而生,成为了我军电子通信技术研究和红色通信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块块被敌人分割的根据地被红色电波连接起来。

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校长—王诤。学校供图


诞生于炮火硝烟之中,成长在枪林弹雨之下,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师生始终与党和人民军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长征期间,学校师生曾整编为红军通信团通信教导大队、代号“红星第三大队”,跟随党中央踏遍荆棘,并坚持在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敌机轰炸的间歇中“边打边学、边走边学”。学员秦华礼回忆说,那时走在前面的学员背包上挂着小黑板,写上所学内容,师生、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背诵电码、练习英语对话。教员们随身带着教学用的蜂鸣器,边走边答疑解惑,“最后,我们在草地中间举行了毕业仪式,正式成为通信兵”。

跟随中央红军在瑞金、延安办学的15年,学校为抗日战场与解放战场输送了数千名通信干部,红色电波传遍大江南北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毛主席称赞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美术作品:师生坚持在长征路上办学——红色电台长征记。学校供图


1955年5月,中央军委指示学校暂停由张家口迁往北京的筹备工作,改于西安另觅新校址。怀抱着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老一辈西电人义无反顾地来到西安,开启了扎根西部育人育才的新征程。

为响应国家尽快实现西迁号召、缩短校区建设周期,学校决定,教学主楼建设直接采用苏联军校列宁格勒红旗通信学院的设计图纸,按照军用标准修建。1958年竣工后,老校区主楼等四座教学建筑成为了当时西安地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苏联风格建筑。不久后,在时任通信兵部主任兼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诤的指示下,一场在学校科研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五楼会战”在这里悄然打响。

西电老校区主楼,入选“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第一批保护名录”。学校供图


1959-1961年,在主楼五楼科学研究室,毕德显、陈太一、蔡希尧、叶尚辉、徐越彦、吴凤高、丁鹭飞等一批优秀的雷达、通信、计算机、天线专家和骨干力量集聚于此,瞄准科技前沿及国防急需装备,开启了早期重大科研项目有组织攻关。每到夜晚,整个五楼灯火通明,至半夜不熄。“因为流星余迹的数目在早晨比较多,所以我们当时是夜里工作,最多的时间是夜里一点到早晨八点”,参与教师刘增基回忆。

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气象雷达。学校供图

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学校供图


将满怀忠诚、毕生所学倾注到建设伟大祖国的坚实步伐中,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以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为代表的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诸多空白,连续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个第一。彭德怀、叶剑英、谢觉哉等领导人都曾到此视察。

五楼科研的澎湃热情是那时校园科技报国浪潮的一个缩影。在当时国内雷达专业“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青年教师保铮正埋首研制气象雷达。由他牵头研制的微波气象雷达被证明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旗鼓相当,被认定是中国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的第一部气象雷达,成为这位日后雷达界“裁判长”的科研起点。

在此期间,学校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开辟了我国IT学科先河,“西军电”之名自此蜚声海内外。1988年,学校正式更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电郝跃院士开拓引领了我国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学校供图


半部电台起家,中央苏区诞生,长征路上办学,延安精神滋润,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铸就了永恒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精神,也是西电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

“扎根中国走红色双创育人之路!”建校90年来,学校坚持以红色文化为魂,深入挖掘育人资源,将学校红色基因、优良传统等深度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富有西电特色的红色育人之路。

2017年4月,由西电发起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期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首批实践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40多名大赛获奖项目团队成员用自己的智慧果实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全体同学,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如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已成为全国“互联网+”大赛的固定红色赛道,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不仅成为全国青年学生最有温度的“国情思政大课”,为他们的人生出彩搭建了广阔舞台,更用实实在在的双创硕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根据数据,2017年以来已累计有170万名大学生通过“红旅”活动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对接农户近100万户、企业3万余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100亿元,并帮助大批农村青年解决了就业问题。

近日,随着“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一张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与西电在户外石凳前埋头学习的学子们的合影引起了广泛关注。

老照片里,校园一角,青青梧桐,青年学子们正全神贯注地研读手中书籍。不同的是,他们均是以校园内的石凳为桌、勤学苦读,分秒必争地学习科技知识。这,便是西电“石凳上的自习室”,也是张荣桥总师等一代代西电学子最难忘的校园记忆之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厚德 求真 砺学 笃行”的踏实校风与“学在西电”的优良学风。

2016年11月,张荣桥受邀出席母校建校85周年校庆月开幕式,在参观“西军电文库”时,看到了一张记录“石凳上的自习室”的老照片,勾起了他当年求学时点点滴滴的回忆。于是,他像当年一样屈身蹲坐,与照片中的青年们合影,并提下“留下足迹,展示辉煌”的留言。

九十载岁月峥嵘,学校用家国情怀浓、数理基础厚、专业造诣精、实践创新能力强、知识扎实系统的培养特色,创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创业英雄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为标志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培养了以中国航天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默默拼搏耕耘、建功立业,成为祖国最坚定的守护者!

正因此,采访中,当被问及自己毕业的学校,张荣桥总师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欢迎大家报考我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不算做广告!”

供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