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打造“外语+”思想引领矩阵,培育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近年来,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积极融入学校“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提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融合、协同育人,通过打造“外语+理论学习、外语+学科竞赛、外语+志愿服务、外语+创新实践,外语+榜样引领”的“外语+思想引领”矩阵,助力培育能够根植民族之基,读懂中国、了解中国,放眼世界舞台,传播中国、讲述中国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一、打造“外语+”理论学习品牌,推动思想引领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能够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还要能够用外语去诠释和讲述蕴含这些理论的中国智慧。近年来,学院组织开展多语种诵读《共产党宣言》、多语种解读“中国关键词”“双语说中国”系列翻译栏目、“近在咫尺的爱”多语种讲述抗疫故事、“忆百年峥嵘,筑时代芳华——多语种讲党史”等外语+理论学习主题活动,将专业学习与理论学习有效融合,切实提升青年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

“多语种讲党史”主题活动。

2022年5月,学院党委出台了《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在第一课堂开设“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专业课程。课程由外语学院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授课,教师研究领域涵盖文学、翻译、语言学、跨文化交际、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学等多个领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向学生讲授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时代意义和现实路径。课程邀请奋战在媒体一线,致力于推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专家记者作为实践课程导师,指导学生以拍摄对外传播纪录片的形式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这一工程的实施开创了外语专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思路,是通过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培养能面向世界阐释推介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的创新性探索。

新华社湖北分社副总编辑吴植讲授“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课程。

二、探索“外语+”学科竞赛模式,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水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四个自信

近年来,学院在组织开展珞珈外语文化节、华中七校英文辩论赛、华中七校研究生英文演讲比赛、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等学科竞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时代关键词和“桃花源记”“四大发明”等传统中国文化经典为主题,引导广大学子用世界语言解读中国智慧,阐释中国方案,演绎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引领青年学生提升“四个自信”。

“武汉大学珞珈外语文化节”是学院承办的与时代共发展的学科竞赛品牌活动。活动始于2001年,当时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之际迎来20周年。20年前,活动初衷是“让更多的人学会外语、用好外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学外语、用外语的氛围,用外语架起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20年后,使命是“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外语力量。2018年,珞珈外语文化节之“英文辩论赛”的主题“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化中美好畅想的外语表达;2019年英文演讲比赛主题“No one is an island”鼓励同学们讲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传统文化理念;2021年英文三行诗大赛主题“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用最精练、最美丽的外语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珞珈外语文化节的主题是“Together As One”,用更高的视野、更新的视角和更远的视域引领学生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涵育家国情怀,做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外语人。

武汉大学珞珈外语文化节20周年。

三、创新“外语+”志愿服务模式,引领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

志愿服务是外语专业学生用所学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重要方式。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每年组织近200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空降排”等外事活动和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活动,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十多年来,学院打造了“携手夕阳·老教师英语交流”、趣味英语进社区、线上支教、云端筑梦等特色志愿服务近20项,年均志愿服务时长8000余小时,年均服务对象2000余人。

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服务队。

2003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志愿者们面向武汉大学退休教师开展了“携手夕阳·老教师英语交流”项目。二十多年如一日,志愿者的队伍在更替、活动的形式在变化,但团队用外语传递知识、传达关怀的奉献理念却始终未改。2020年,受疫情影响,项目实现了线下改线上,教学不停顿的跨越。大学英语教学部老师编写教材,志愿者们拍摄视频,老教师英语学习的网络课程逐渐完善,阵地逐渐扩展。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老教师们认真的学习态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依然年轻的学习心态为志愿者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老教师英语支教”项目的“双向奔赴”。

四、推进“外语+”创新实践探索,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中看时代变迁

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是外语专业学生扎根中国大地,锻造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本领的重要舞台。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讲中国故事、看时代变迁”青春寻访、红色故事的世界传播等社会实践品牌活动,打造了“武辈青年说”“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等创新创业品牌项目,让同学们在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直观地读懂中国,并将身边的故事用外语传播出去。

2021年,学院党委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党总支共同打造了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主题社会实践品牌,参与学校“揭榜挂帅”重点社会实践项目,对武汉及西安两市援非医疗队现状开展调研,开展“一带一路”非洲医疗受援国的医疗政策翻译工作,翻译成果逾千页,助力援非医疗队在救治中所面临的语言障碍,更高效开展医疗救助服务;独创面向援外医疗工作者的多语种资料阅读网站,让翻译成果更广泛地辐射到社会中,辐射到我国“一带一路”援非医疗战略中。今年初,为响应国家鼓励以多元化方式推广中医文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医药,讲好中医药故事,团队开发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多语种海外援助赋能平台,代表学校参加湖北省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为中医援非医疗队进行数字化对接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帮助解决中医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够理解中医、接受中医理念,推动中医这一传统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实践团队。

五、拓宽“外语+”榜样引领思路,引领学生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涌现出一批新时代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青年。

王琇琨是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2020年4月15日,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共同应对新冠病毒”网络直播研讨会并发言,介绍中国战疫经验成果和武大志愿服务故事。此后,她先后参与联合国网络直播研讨会,全球志愿服务技术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2021年5月12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中,王琇琨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参与交流。

王琇琨参加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

“目前,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工作的中国青年还是太少了。我希望能够‘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空’,让更多高校学生了解到真实的联合国工作环境、有机会投身到真正的联合国事务,那么我就无愧于自己的使命。”在“青春的选择——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中,2019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魏也娜说。魏也娜目前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志愿者,目前在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驻斯里兰卡办公室工作,为斯里兰卡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支持。

联合国志愿者魏也娜。

【附: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2021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51—20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25位。

作者:刘涛 刘迪

职务:刘涛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迪系学院团委书记、本科生辅导员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打造“外语+”思想引领矩阵,培育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中国教育报 刘涛 刘迪

2022-07-07 15:28

近年来,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积极融入学校“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提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融合、协同育人,通过打造“外语+理论学习、外语+学科竞赛、外语+志愿服务、外语+创新实践,外语+榜样引领”的“外语+思想引领”矩阵,助力培育能够根植民族之基,读懂中国、了解中国,放眼世界舞台,传播中国、讲述中国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一、打造“外语+”理论学习品牌,推动思想引领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能够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还要能够用外语去诠释和讲述蕴含这些理论的中国智慧。近年来,学院组织开展多语种诵读《共产党宣言》、多语种解读“中国关键词”“双语说中国”系列翻译栏目、“近在咫尺的爱”多语种讲述抗疫故事、“忆百年峥嵘,筑时代芳华——多语种讲党史”等外语+理论学习主题活动,将专业学习与理论学习有效融合,切实提升青年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

“多语种讲党史”主题活动。

2022年5月,学院党委出台了《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在第一课堂开设“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专业课程。课程由外语学院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授课,教师研究领域涵盖文学、翻译、语言学、跨文化交际、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学等多个领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向学生讲授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时代意义和现实路径。课程邀请奋战在媒体一线,致力于推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专家记者作为实践课程导师,指导学生以拍摄对外传播纪录片的形式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这一工程的实施开创了外语专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思路,是通过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培养能面向世界阐释推介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的创新性探索。

新华社湖北分社副总编辑吴植讲授“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课程。

二、探索“外语+”学科竞赛模式,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水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四个自信

近年来,学院在组织开展珞珈外语文化节、华中七校英文辩论赛、华中七校研究生英文演讲比赛、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等学科竞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时代关键词和“桃花源记”“四大发明”等传统中国文化经典为主题,引导广大学子用世界语言解读中国智慧,阐释中国方案,演绎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引领青年学生提升“四个自信”。

“武汉大学珞珈外语文化节”是学院承办的与时代共发展的学科竞赛品牌活动。活动始于2001年,当时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之际迎来20周年。20年前,活动初衷是“让更多的人学会外语、用好外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学外语、用外语的氛围,用外语架起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20年后,使命是“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外语力量。2018年,珞珈外语文化节之“英文辩论赛”的主题“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化中美好畅想的外语表达;2019年英文演讲比赛主题“No one is an island”鼓励同学们讲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传统文化理念;2021年英文三行诗大赛主题“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用最精练、最美丽的外语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珞珈外语文化节的主题是“Together As One”,用更高的视野、更新的视角和更远的视域引领学生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涵育家国情怀,做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外语人。

武汉大学珞珈外语文化节20周年。

三、创新“外语+”志愿服务模式,引领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

志愿服务是外语专业学生用所学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重要方式。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每年组织近200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空降排”等外事活动和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活动,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十多年来,学院打造了“携手夕阳·老教师英语交流”、趣味英语进社区、线上支教、云端筑梦等特色志愿服务近20项,年均志愿服务时长8000余小时,年均服务对象2000余人。

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服务队。

2003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志愿者们面向武汉大学退休教师开展了“携手夕阳·老教师英语交流”项目。二十多年如一日,志愿者的队伍在更替、活动的形式在变化,但团队用外语传递知识、传达关怀的奉献理念却始终未改。2020年,受疫情影响,项目实现了线下改线上,教学不停顿的跨越。大学英语教学部老师编写教材,志愿者们拍摄视频,老教师英语学习的网络课程逐渐完善,阵地逐渐扩展。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老教师们认真的学习态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依然年轻的学习心态为志愿者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老教师英语支教”项目的“双向奔赴”。

四、推进“外语+”创新实践探索,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中看时代变迁

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是外语专业学生扎根中国大地,锻造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本领的重要舞台。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讲中国故事、看时代变迁”青春寻访、红色故事的世界传播等社会实践品牌活动,打造了“武辈青年说”“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等创新创业品牌项目,让同学们在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直观地读懂中国,并将身边的故事用外语传播出去。

2021年,学院党委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党总支共同打造了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主题社会实践品牌,参与学校“揭榜挂帅”重点社会实践项目,对武汉及西安两市援非医疗队现状开展调研,开展“一带一路”非洲医疗受援国的医疗政策翻译工作,翻译成果逾千页,助力援非医疗队在救治中所面临的语言障碍,更高效开展医疗救助服务;独创面向援外医疗工作者的多语种资料阅读网站,让翻译成果更广泛地辐射到社会中,辐射到我国“一带一路”援非医疗战略中。今年初,为响应国家鼓励以多元化方式推广中医文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医药,讲好中医药故事,团队开发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多语种海外援助赋能平台,代表学校参加湖北省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为中医援非医疗队进行数字化对接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帮助解决中医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够理解中医、接受中医理念,推动中医这一传统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实践团队。

五、拓宽“外语+”榜样引领思路,引领学生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涌现出一批新时代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青年。

王琇琨是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2020年4月15日,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共同应对新冠病毒”网络直播研讨会并发言,介绍中国战疫经验成果和武大志愿服务故事。此后,她先后参与联合国网络直播研讨会,全球志愿服务技术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2021年5月12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中,王琇琨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参与交流。

王琇琨参加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

“目前,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工作的中国青年还是太少了。我希望能够‘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空’,让更多高校学生了解到真实的联合国工作环境、有机会投身到真正的联合国事务,那么我就无愧于自己的使命。”在“青春的选择——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中,2019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魏也娜说。魏也娜目前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志愿者,目前在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驻斯里兰卡办公室工作,为斯里兰卡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支持。

联合国志愿者魏也娜。

【附: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2021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51—20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25位。

作者:刘涛 刘迪

职务:刘涛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迪系学院团委书记、本科生辅导员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打造“外语+”思想引领矩阵,培育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中国教育报 刘涛 刘迪

2022-07-07 15:28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打造“外语+”思想引领矩阵,培育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中国教育报 刘涛 刘迪

2022-07-07 15:28

近年来,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积极融入学校“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提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融合、协同育人,通过打造“外语+理论学习、外语+学科竞赛、外语+志愿服务、外语+创新实践,外语+榜样引领”的“外语+思想引领”矩阵,助力培育能够根植民族之基,读懂中国、了解中国,放眼世界舞台,传播中国、讲述中国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一、打造“外语+”理论学习品牌,推动思想引领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能够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还要能够用外语去诠释和讲述蕴含这些理论的中国智慧。近年来,学院组织开展多语种诵读《共产党宣言》、多语种解读“中国关键词”“双语说中国”系列翻译栏目、“近在咫尺的爱”多语种讲述抗疫故事、“忆百年峥嵘,筑时代芳华——多语种讲党史”等外语+理论学习主题活动,将专业学习与理论学习有效融合,切实提升青年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

“多语种讲党史”主题活动。

2022年5月,学院党委出台了《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在第一课堂开设“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专业课程。课程由外语学院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授课,教师研究领域涵盖文学、翻译、语言学、跨文化交际、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学等多个领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向学生讲授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时代意义和现实路径。课程邀请奋战在媒体一线,致力于推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专家记者作为实践课程导师,指导学生以拍摄对外传播纪录片的形式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这一工程的实施开创了外语专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思路,是通过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培养能面向世界阐释推介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的创新性探索。

新华社湖北分社副总编辑吴植讲授“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课程。

二、探索“外语+”学科竞赛模式,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水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四个自信

近年来,学院在组织开展珞珈外语文化节、华中七校英文辩论赛、华中七校研究生英文演讲比赛、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等学科竞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时代关键词和“桃花源记”“四大发明”等传统中国文化经典为主题,引导广大学子用世界语言解读中国智慧,阐释中国方案,演绎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引领青年学生提升“四个自信”。

“武汉大学珞珈外语文化节”是学院承办的与时代共发展的学科竞赛品牌活动。活动始于2001年,当时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之际迎来20周年。20年前,活动初衷是“让更多的人学会外语、用好外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学外语、用外语的氛围,用外语架起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20年后,使命是“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外语力量。2018年,珞珈外语文化节之“英文辩论赛”的主题“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化中美好畅想的外语表达;2019年英文演讲比赛主题“No one is an island”鼓励同学们讲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传统文化理念;2021年英文三行诗大赛主题“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用最精练、最美丽的外语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珞珈外语文化节的主题是“Together As One”,用更高的视野、更新的视角和更远的视域引领学生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涵育家国情怀,做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外语人。

武汉大学珞珈外语文化节20周年。

三、创新“外语+”志愿服务模式,引领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

志愿服务是外语专业学生用所学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重要方式。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每年组织近200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空降排”等外事活动和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活动,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十多年来,学院打造了“携手夕阳·老教师英语交流”、趣味英语进社区、线上支教、云端筑梦等特色志愿服务近20项,年均志愿服务时长8000余小时,年均服务对象2000余人。

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服务队。

2003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志愿者们面向武汉大学退休教师开展了“携手夕阳·老教师英语交流”项目。二十多年如一日,志愿者的队伍在更替、活动的形式在变化,但团队用外语传递知识、传达关怀的奉献理念却始终未改。2020年,受疫情影响,项目实现了线下改线上,教学不停顿的跨越。大学英语教学部老师编写教材,志愿者们拍摄视频,老教师英语学习的网络课程逐渐完善,阵地逐渐扩展。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老教师们认真的学习态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依然年轻的学习心态为志愿者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老教师英语支教”项目的“双向奔赴”。

四、推进“外语+”创新实践探索,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中看时代变迁

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是外语专业学生扎根中国大地,锻造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本领的重要舞台。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讲中国故事、看时代变迁”青春寻访、红色故事的世界传播等社会实践品牌活动,打造了“武辈青年说”“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等创新创业品牌项目,让同学们在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直观地读懂中国,并将身边的故事用外语传播出去。

2021年,学院党委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党总支共同打造了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主题社会实践品牌,参与学校“揭榜挂帅”重点社会实践项目,对武汉及西安两市援非医疗队现状开展调研,开展“一带一路”非洲医疗受援国的医疗政策翻译工作,翻译成果逾千页,助力援非医疗队在救治中所面临的语言障碍,更高效开展医疗救助服务;独创面向援外医疗工作者的多语种资料阅读网站,让翻译成果更广泛地辐射到社会中,辐射到我国“一带一路”援非医疗战略中。今年初,为响应国家鼓励以多元化方式推广中医文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医药,讲好中医药故事,团队开发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多语种海外援助赋能平台,代表学校参加湖北省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为中医援非医疗队进行数字化对接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帮助解决中医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够理解中医、接受中医理念,推动中医这一传统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实践团队。

五、拓宽“外语+”榜样引领思路,引领学生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涌现出一批新时代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青年。

王琇琨是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2020年4月15日,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共同应对新冠病毒”网络直播研讨会并发言,介绍中国战疫经验成果和武大志愿服务故事。此后,她先后参与联合国网络直播研讨会,全球志愿服务技术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2021年5月12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中,王琇琨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参与交流。

王琇琨参加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

“目前,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工作的中国青年还是太少了。我希望能够‘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空’,让更多高校学生了解到真实的联合国工作环境、有机会投身到真正的联合国事务,那么我就无愧于自己的使命。”在“青春的选择——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中,2019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魏也娜说。魏也娜目前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志愿者,目前在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驻斯里兰卡办公室工作,为斯里兰卡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支持。

联合国志愿者魏也娜。

【附: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2021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51—20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25位。

作者:刘涛 刘迪

职务:刘涛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迪系学院团委书记、本科生辅导员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打造“外语+”思想引领矩阵,培育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中国教育报 刘涛 刘迪

2022-07-07 15:28

近年来,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积极融入学校“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提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融合、协同育人,通过打造“外语+理论学习、外语+学科竞赛、外语+志愿服务、外语+创新实践,外语+榜样引领”的“外语+思想引领”矩阵,助力培育能够根植民族之基,读懂中国、了解中国,放眼世界舞台,传播中国、讲述中国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一、打造“外语+”理论学习品牌,推动思想引领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能够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还要能够用外语去诠释和讲述蕴含这些理论的中国智慧。近年来,学院组织开展多语种诵读《共产党宣言》、多语种解读“中国关键词”“双语说中国”系列翻译栏目、“近在咫尺的爱”多语种讲述抗疫故事、“忆百年峥嵘,筑时代芳华——多语种讲党史”等外语+理论学习主题活动,将专业学习与理论学习有效融合,切实提升青年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

“多语种讲党史”主题活动。

2022年5月,学院党委出台了《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在第一课堂开设“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专业课程。课程由外语学院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授课,教师研究领域涵盖文学、翻译、语言学、跨文化交际、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学等多个领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向学生讲授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时代意义和现实路径。课程邀请奋战在媒体一线,致力于推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专家记者作为实践课程导师,指导学生以拍摄对外传播纪录片的形式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这一工程的实施开创了外语专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思路,是通过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培养能面向世界阐释推介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的创新性探索。

新华社湖北分社副总编辑吴植讲授“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课程。

二、探索“外语+”学科竞赛模式,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水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四个自信

近年来,学院在组织开展珞珈外语文化节、华中七校英文辩论赛、华中七校研究生英文演讲比赛、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等学科竞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时代关键词和“桃花源记”“四大发明”等传统中国文化经典为主题,引导广大学子用世界语言解读中国智慧,阐释中国方案,演绎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引领青年学生提升“四个自信”。

“武汉大学珞珈外语文化节”是学院承办的与时代共发展的学科竞赛品牌活动。活动始于2001年,当时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之际迎来20周年。20年前,活动初衷是“让更多的人学会外语、用好外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学外语、用外语的氛围,用外语架起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20年后,使命是“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外语力量。2018年,珞珈外语文化节之“英文辩论赛”的主题“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化中美好畅想的外语表达;2019年英文演讲比赛主题“No one is an island”鼓励同学们讲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传统文化理念;2021年英文三行诗大赛主题“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用最精练、最美丽的外语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珞珈外语文化节的主题是“Together As One”,用更高的视野、更新的视角和更远的视域引领学生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涵育家国情怀,做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外语人。

武汉大学珞珈外语文化节20周年。

三、创新“外语+”志愿服务模式,引领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

志愿服务是外语专业学生用所学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重要方式。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每年组织近200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空降排”等外事活动和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活动,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十多年来,学院打造了“携手夕阳·老教师英语交流”、趣味英语进社区、线上支教、云端筑梦等特色志愿服务近20项,年均志愿服务时长8000余小时,年均服务对象2000余人。

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服务队。

2003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志愿者们面向武汉大学退休教师开展了“携手夕阳·老教师英语交流”项目。二十多年如一日,志愿者的队伍在更替、活动的形式在变化,但团队用外语传递知识、传达关怀的奉献理念却始终未改。2020年,受疫情影响,项目实现了线下改线上,教学不停顿的跨越。大学英语教学部老师编写教材,志愿者们拍摄视频,老教师英语学习的网络课程逐渐完善,阵地逐渐扩展。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老教师们认真的学习态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依然年轻的学习心态为志愿者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老教师英语支教”项目的“双向奔赴”。

四、推进“外语+”创新实践探索,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中看时代变迁

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是外语专业学生扎根中国大地,锻造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本领的重要舞台。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讲中国故事、看时代变迁”青春寻访、红色故事的世界传播等社会实践品牌活动,打造了“武辈青年说”“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等创新创业品牌项目,让同学们在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直观地读懂中国,并将身边的故事用外语传播出去。

2021年,学院党委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党总支共同打造了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主题社会实践品牌,参与学校“揭榜挂帅”重点社会实践项目,对武汉及西安两市援非医疗队现状开展调研,开展“一带一路”非洲医疗受援国的医疗政策翻译工作,翻译成果逾千页,助力援非医疗队在救治中所面临的语言障碍,更高效开展医疗救助服务;独创面向援外医疗工作者的多语种资料阅读网站,让翻译成果更广泛地辐射到社会中,辐射到我国“一带一路”援非医疗战略中。今年初,为响应国家鼓励以多元化方式推广中医文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医药,讲好中医药故事,团队开发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多语种海外援助赋能平台,代表学校参加湖北省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为中医援非医疗队进行数字化对接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帮助解决中医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够理解中医、接受中医理念,推动中医这一传统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实践团队。

五、拓宽“外语+”榜样引领思路,引领学生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涌现出一批新时代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青年。

王琇琨是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2020年4月15日,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共同应对新冠病毒”网络直播研讨会并发言,介绍中国战疫经验成果和武大志愿服务故事。此后,她先后参与联合国网络直播研讨会,全球志愿服务技术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2021年5月12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中,王琇琨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参与交流。

王琇琨参加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

“目前,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工作的中国青年还是太少了。我希望能够‘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空’,让更多高校学生了解到真实的联合国工作环境、有机会投身到真正的联合国事务,那么我就无愧于自己的使命。”在“青春的选择——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中,2019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魏也娜说。魏也娜目前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志愿者,目前在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驻斯里兰卡办公室工作,为斯里兰卡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支持。

联合国志愿者魏也娜。

【附: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2021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51—20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25位。

作者:刘涛 刘迪

职务:刘涛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迪系学院团委书记、本科生辅导员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