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赣南师范大学:以苏区精神育人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赣南师范大学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的办学传统,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标准,努力打造“以苏区精神育人”的课程高地。组织编写《红色文化十讲》《苏区精神读本》等教材,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红色文化十讲课程,并被江西省教育厅列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修内容在全省所有高校推广。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努力推进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平台。2013年,赣南师范大学获批成立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学校以教育部基地作为核心平台,按照“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思路,探索出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研一体模式”的成功经验,在科教整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育人成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功能定位由“一地”向“三地”转变,即由“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的学术研究高地”功能拓展到“以苏区精神育人的园地”和“苏区精神的宣传阵地”,由单纯的科研平台向科研与教学育人平台转变。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学校围绕以苏区精神育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苏区史、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研究。2013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获批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以苏区史、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就有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出版专项”《苏区精神研究》等。通过项目引导,夯实教研一体、科教融合的科研成果基础。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教材。积极推进以苏区精神育人的教材建设,把教材建设作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主要抓手。《苏区精神读本》《红色文化十讲》《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等教材和辅导读物相继出版使用,成为我校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成果。《红色文化十讲》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编,委托赣南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编写,该教材以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坚定“四个自信”为目标,紧扣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在对“为什么要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进行历史回顾、现实展现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红色道路、红色思想、红色政权、红色精神”进行“理论—历史—现实”的结构性阐释,系统回答攸关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若干问题。用“红色书信”亮出主题,用“金句语录”提升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用“资料链接”佐证事实真相,积极回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关切。《红色文化十讲》教材还使用“延伸阅读”二维码,进一步拓展了大量的红色故事、革命人物的先进事迹等网络资源,将红色文化以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呈现,增强教学的说服力、渗透力、感染力。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交流学习园地。2016年,赣南师范大学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以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研究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红色文化学刊》,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批准。以《红色文化学刊》为阵地,开设“苏区精神研究”“红色文化教材研究”等专栏,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特别是围绕《红色文化十讲》《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等课程建设,通过组织任课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织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研究的专家撰写专题稿件,深入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科学适用的现场教学场所。赣南师大建有“中央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 等红色场馆,作为大学生思政课的校内现场教学场所。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苏区史和苏区精神专题时,可以到博物馆现在进行情景式教育,深入生动地讲解每个红色文物背后的苏区革命历史。至今已有10多万学生在学校红色展馆接受苏区精神的教育。同时,努力推进现场教学场所向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延伸。一是充分发挥赣南苏区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弘扬苏区精神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和基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二是精心组织革命圣地学习考察活动,学校在红都瑞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点于都、苏区工作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构筑了众多的校外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塔、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依托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他们沿着当年红军足迹,一路寻访老红军,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地方人文资源,参观革命旧居旧址,请老红军或专家讲述苏区的历史与传统,亲耳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当年红军之路的巨大变迁。通过校内红色展馆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苏区精神育人工作增强了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一流课程建设实现可持续推进,赣南师范大学着力建立教研一体化教学运行模式。“平台+”指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平台,通过核心平台功能延伸、课堂教学和科研类平台对接以及“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网络教学”等多教学平台叠加。通过“教研一体化”,构建“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从而解决了教学、科研两张皮问题,实现了苏区精神研究成果与教学成果的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平台+”理念,进行教学科研队伍的整合,实现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宣讲员队伍的“三员一体”。教育部基地研究人员也是思政课教学人员,同时也是苏区精神的宣讲员。如以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央苏区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与建政精神研究》等课题组为基础,组建苏区精神教学研究团队,系统深入地开展了苏区精神的教学、科研活动。《苏区精神》入选教育部“革命精神系列教育读本”,苏区精神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2019年,“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平台+’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成果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长征源”革命历史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红色文化十讲》已经走出赣南师大,作为江西省教育厅推荐的红色文化教材走进全省各高校思政课堂。

(作者邱小云,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17ZDA007】首席专家)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育人|赣南师范大学:以苏区精神育人

2021-04-21 19:33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赣南师范大学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的办学传统,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标准,努力打造“以苏区精神育人”的课程高地。组织编写《红色文化十讲》《苏区精神读本》等教材,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红色文化十讲课程,并被江西省教育厅列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修内容在全省所有高校推广。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努力推进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平台。2013年,赣南师范大学获批成立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学校以教育部基地作为核心平台,按照“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思路,探索出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研一体模式”的成功经验,在科教整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育人成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功能定位由“一地”向“三地”转变,即由“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的学术研究高地”功能拓展到“以苏区精神育人的园地”和“苏区精神的宣传阵地”,由单纯的科研平台向科研与教学育人平台转变。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学校围绕以苏区精神育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苏区史、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研究。2013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获批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以苏区史、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就有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出版专项”《苏区精神研究》等。通过项目引导,夯实教研一体、科教融合的科研成果基础。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教材。积极推进以苏区精神育人的教材建设,把教材建设作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主要抓手。《苏区精神读本》《红色文化十讲》《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等教材和辅导读物相继出版使用,成为我校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成果。《红色文化十讲》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编,委托赣南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编写,该教材以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坚定“四个自信”为目标,紧扣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在对“为什么要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进行历史回顾、现实展现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红色道路、红色思想、红色政权、红色精神”进行“理论—历史—现实”的结构性阐释,系统回答攸关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若干问题。用“红色书信”亮出主题,用“金句语录”提升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用“资料链接”佐证事实真相,积极回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关切。《红色文化十讲》教材还使用“延伸阅读”二维码,进一步拓展了大量的红色故事、革命人物的先进事迹等网络资源,将红色文化以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呈现,增强教学的说服力、渗透力、感染力。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交流学习园地。2016年,赣南师范大学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以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研究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红色文化学刊》,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批准。以《红色文化学刊》为阵地,开设“苏区精神研究”“红色文化教材研究”等专栏,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特别是围绕《红色文化十讲》《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等课程建设,通过组织任课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织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研究的专家撰写专题稿件,深入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科学适用的现场教学场所。赣南师大建有“中央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 等红色场馆,作为大学生思政课的校内现场教学场所。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苏区史和苏区精神专题时,可以到博物馆现在进行情景式教育,深入生动地讲解每个红色文物背后的苏区革命历史。至今已有10多万学生在学校红色展馆接受苏区精神的教育。同时,努力推进现场教学场所向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延伸。一是充分发挥赣南苏区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弘扬苏区精神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和基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二是精心组织革命圣地学习考察活动,学校在红都瑞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点于都、苏区工作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构筑了众多的校外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塔、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依托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他们沿着当年红军足迹,一路寻访老红军,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地方人文资源,参观革命旧居旧址,请老红军或专家讲述苏区的历史与传统,亲耳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当年红军之路的巨大变迁。通过校内红色展馆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苏区精神育人工作增强了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一流课程建设实现可持续推进,赣南师范大学着力建立教研一体化教学运行模式。“平台+”指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平台,通过核心平台功能延伸、课堂教学和科研类平台对接以及“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网络教学”等多教学平台叠加。通过“教研一体化”,构建“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从而解决了教学、科研两张皮问题,实现了苏区精神研究成果与教学成果的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平台+”理念,进行教学科研队伍的整合,实现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宣讲员队伍的“三员一体”。教育部基地研究人员也是思政课教学人员,同时也是苏区精神的宣讲员。如以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央苏区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与建政精神研究》等课题组为基础,组建苏区精神教学研究团队,系统深入地开展了苏区精神的教学、科研活动。《苏区精神》入选教育部“革命精神系列教育读本”,苏区精神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2019年,“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平台+’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成果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长征源”革命历史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红色文化十讲》已经走出赣南师大,作为江西省教育厅推荐的红色文化教材走进全省各高校思政课堂。

(作者邱小云,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17ZDA007】首席专家)

育人|赣南师范大学:以苏区精神育人

2021-04-21 19:33

育人|赣南师范大学:以苏区精神育人

2021-04-21 19:33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赣南师范大学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的办学传统,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标准,努力打造“以苏区精神育人”的课程高地。组织编写《红色文化十讲》《苏区精神读本》等教材,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红色文化十讲课程,并被江西省教育厅列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修内容在全省所有高校推广。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努力推进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平台。2013年,赣南师范大学获批成立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学校以教育部基地作为核心平台,按照“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思路,探索出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研一体模式”的成功经验,在科教整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育人成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功能定位由“一地”向“三地”转变,即由“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的学术研究高地”功能拓展到“以苏区精神育人的园地”和“苏区精神的宣传阵地”,由单纯的科研平台向科研与教学育人平台转变。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学校围绕以苏区精神育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苏区史、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研究。2013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获批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以苏区史、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就有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出版专项”《苏区精神研究》等。通过项目引导,夯实教研一体、科教融合的科研成果基础。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教材。积极推进以苏区精神育人的教材建设,把教材建设作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主要抓手。《苏区精神读本》《红色文化十讲》《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等教材和辅导读物相继出版使用,成为我校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成果。《红色文化十讲》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编,委托赣南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编写,该教材以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坚定“四个自信”为目标,紧扣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在对“为什么要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进行历史回顾、现实展现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红色道路、红色思想、红色政权、红色精神”进行“理论—历史—现实”的结构性阐释,系统回答攸关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若干问题。用“红色书信”亮出主题,用“金句语录”提升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用“资料链接”佐证事实真相,积极回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关切。《红色文化十讲》教材还使用“延伸阅读”二维码,进一步拓展了大量的红色故事、革命人物的先进事迹等网络资源,将红色文化以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呈现,增强教学的说服力、渗透力、感染力。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交流学习园地。2016年,赣南师范大学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以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研究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红色文化学刊》,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批准。以《红色文化学刊》为阵地,开设“苏区精神研究”“红色文化教材研究”等专栏,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特别是围绕《红色文化十讲》《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等课程建设,通过组织任课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织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研究的专家撰写专题稿件,深入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科学适用的现场教学场所。赣南师大建有“中央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 等红色场馆,作为大学生思政课的校内现场教学场所。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苏区史和苏区精神专题时,可以到博物馆现在进行情景式教育,深入生动地讲解每个红色文物背后的苏区革命历史。至今已有10多万学生在学校红色展馆接受苏区精神的教育。同时,努力推进现场教学场所向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延伸。一是充分发挥赣南苏区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弘扬苏区精神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和基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二是精心组织革命圣地学习考察活动,学校在红都瑞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点于都、苏区工作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构筑了众多的校外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塔、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依托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他们沿着当年红军足迹,一路寻访老红军,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地方人文资源,参观革命旧居旧址,请老红军或专家讲述苏区的历史与传统,亲耳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当年红军之路的巨大变迁。通过校内红色展馆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苏区精神育人工作增强了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一流课程建设实现可持续推进,赣南师范大学着力建立教研一体化教学运行模式。“平台+”指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平台,通过核心平台功能延伸、课堂教学和科研类平台对接以及“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网络教学”等多教学平台叠加。通过“教研一体化”,构建“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从而解决了教学、科研两张皮问题,实现了苏区精神研究成果与教学成果的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平台+”理念,进行教学科研队伍的整合,实现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宣讲员队伍的“三员一体”。教育部基地研究人员也是思政课教学人员,同时也是苏区精神的宣讲员。如以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央苏区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与建政精神研究》等课题组为基础,组建苏区精神教学研究团队,系统深入地开展了苏区精神的教学、科研活动。《苏区精神》入选教育部“革命精神系列教育读本”,苏区精神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2019年,“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平台+’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成果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长征源”革命历史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红色文化十讲》已经走出赣南师大,作为江西省教育厅推荐的红色文化教材走进全省各高校思政课堂。

(作者邱小云,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17ZDA007】首席专家)

育人|赣南师范大学:以苏区精神育人

2021-04-21 19:33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赣南师范大学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的办学传统,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标准,努力打造“以苏区精神育人”的课程高地。组织编写《红色文化十讲》《苏区精神读本》等教材,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红色文化十讲课程,并被江西省教育厅列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修内容在全省所有高校推广。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努力推进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平台。2013年,赣南师范大学获批成立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学校以教育部基地作为核心平台,按照“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思路,探索出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研一体模式”的成功经验,在科教整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育人成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功能定位由“一地”向“三地”转变,即由“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的学术研究高地”功能拓展到“以苏区精神育人的园地”和“苏区精神的宣传阵地”,由单纯的科研平台向科研与教学育人平台转变。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学校围绕以苏区精神育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苏区史、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研究。2013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获批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以苏区史、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就有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出版专项”《苏区精神研究》等。通过项目引导,夯实教研一体、科教融合的科研成果基础。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教材。积极推进以苏区精神育人的教材建设,把教材建设作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主要抓手。《苏区精神读本》《红色文化十讲》《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等教材和辅导读物相继出版使用,成为我校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成果。《红色文化十讲》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编,委托赣南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编写,该教材以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坚定“四个自信”为目标,紧扣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在对“为什么要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进行历史回顾、现实展现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红色道路、红色思想、红色政权、红色精神”进行“理论—历史—现实”的结构性阐释,系统回答攸关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若干问题。用“红色书信”亮出主题,用“金句语录”提升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用“资料链接”佐证事实真相,积极回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关切。《红色文化十讲》教材还使用“延伸阅读”二维码,进一步拓展了大量的红色故事、革命人物的先进事迹等网络资源,将红色文化以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呈现,增强教学的说服力、渗透力、感染力。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高水平的交流学习园地。2016年,赣南师范大学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以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研究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红色文化学刊》,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批准。以《红色文化学刊》为阵地,开设“苏区精神研究”“红色文化教材研究”等专栏,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特别是围绕《红色文化十讲》《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等课程建设,通过组织任课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织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研究的专家撰写专题稿件,深入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

一流课程建设要有科学适用的现场教学场所。赣南师大建有“中央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 等红色场馆,作为大学生思政课的校内现场教学场所。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苏区史和苏区精神专题时,可以到博物馆现在进行情景式教育,深入生动地讲解每个红色文物背后的苏区革命历史。至今已有10多万学生在学校红色展馆接受苏区精神的教育。同时,努力推进现场教学场所向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延伸。一是充分发挥赣南苏区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弘扬苏区精神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和基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二是精心组织革命圣地学习考察活动,学校在红都瑞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点于都、苏区工作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构筑了众多的校外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塔、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依托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他们沿着当年红军足迹,一路寻访老红军,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地方人文资源,参观革命旧居旧址,请老红军或专家讲述苏区的历史与传统,亲耳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当年红军之路的巨大变迁。通过校内红色展馆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苏区精神育人工作增强了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一流课程建设实现可持续推进,赣南师范大学着力建立教研一体化教学运行模式。“平台+”指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平台,通过核心平台功能延伸、课堂教学和科研类平台对接以及“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网络教学”等多教学平台叠加。通过“教研一体化”,构建“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从而解决了教学、科研两张皮问题,实现了苏区精神研究成果与教学成果的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平台+”理念,进行教学科研队伍的整合,实现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宣讲员队伍的“三员一体”。教育部基地研究人员也是思政课教学人员,同时也是苏区精神的宣讲员。如以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央苏区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与建政精神研究》等课题组为基础,组建苏区精神教学研究团队,系统深入地开展了苏区精神的教学、科研活动。《苏区精神》入选教育部“革命精神系列教育读本”,苏区精神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2019年,“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平台+’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成果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长征源”革命历史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红色文化十讲》已经走出赣南师大,作为江西省教育厅推荐的红色文化教材走进全省各高校思政课堂。

(作者邱小云,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17ZDA007】首席专家)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