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丨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走出迷茫

作者:张艾平

“老西藏精神”被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对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革命前辈精神的总结。在青年人中宣传“老西藏精神”,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是发生在姜凯同学身上的事,让我相信“老西藏精神”对青年人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工作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本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占到九成以上。通过普通高考,从内地到这里学习的人很少,姜凯就是这少数群体中的一员。不得不说的是,他从四川高中毕业,来到一所边疆地区的大专学校读书,是很有挫败感的。在入学初期的新鲜感退却后,他很快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迷茫,上课睡觉,下课刷手机打游戏,他也不知未来能干点什么,想着混到毕业然后找个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就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同学的口中得知,有个“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看书和讨论。他想去看看,或许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姜凯找到我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这个学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甚至都说不出为什么要进社团,对于“老西藏精神”的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凑巧的是刚好有两个学生退出了社团,空出了位置,我就让他留下了。我指导的这个社团每周都有2次的读书活动,和常见的课堂不同,读书会是20多个同学围着一张会议桌,每人拿一份资料讨论学习。资料是我从《毛泽东选集》《西藏解放史》等书中,选出来然后复印给他们的。开读书会时,我会让一个学生读上一段,然后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自由发言,看看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最后我进行总结。姜凯刚开始也不会主动发言,随着来的次数多了,也就积极主动起来,甚至成为了最积极发言那个,他还会帮我做一些准备资料和安排座位的活。再后来,每次读书他都会准时过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社团里参加读书会,能够感受到让他积极向前的力量。

这一年的寒假,我要带4个学生去调查几处红色文化遗迹,由于姜凯的平时表现,我决定把他带上,让他实地体验一下“老西藏精神”。

我带上了4个学生开始了寻访红色文化遗迹,由于我们寻找的遗迹往往交通不便,很多时候只能走路过去,这种集体出行的感觉让他们兴趣盎然,一路说说笑笑玩玩闹闹。走在他们后面,看着这只年轻的队伍,不禁想到1951年那些进藏的解放军也是这个年纪,他们是否也是一路开开心心的走进来呢。

我们找到了一个叫鲁康渡口的地方,位于今天山南市桑日县,那里有两座大桥,新的钢筋混凝土桥建成不久,旧的铁索吊桥离新桥不远,已停止使用。鲁康渡口就在两座桥之间,没有任何标识物,凭着渡口旁边的村庄叫鲁康村,以及书上的其他地理信息,我们确信这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我们到了桥底下,看到一半的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学生们特别兴奋,玩了起来,小心翼翼地在冰面边缘试探,看看冰层有多厚。姜凯拿起小石头,扔向冰面看看能滑多远。在大家热闹劲过了以后,我把大家集中过来,告诉他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

1958年,叛匪四处流串。有6位藏族的通讯员得知叛匪的行踪后,要去给解放军报信,但是就在他们报信途中,经过鲁康渡口,与准备在鲁康渡口过河的叛匪撞个正着,他们被叛匪包围,宁死不屈,最后全部被残忍杀害于此地。就是我们脚下站着的地方。这里没有墓碑,没有纪念馆,甚至连这个渡口的名字也逐渐被遗忘了。我带大家来这里,就是为了看着这里的山势地貌,记住这里发生的牺牲。

听到这个故事,孩子们明显愣住了,他们不再玩乐,而是安静地观察这里,这个三叉河口,山势险峻,河道狭窄,是天然的交通要冲。蒋楷似乎陷入了沉思,静静地看着结冰的河面,过一会他掏出手机,把这里的环境仔细拍了一遍。一路上,我给同学们补充了很多关于这里的细节,姜凯也用手机做了不少笔记。他们对西藏现当代的历史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我们要去寻找另外一个遗迹是张国华将军在对印作战时的前线指挥所,位于勒布沟,要到达那里,需要从错那县翻过海拔4500米的波拉山,波拉山就在错那县城旁边,路况也比较好。但是我们并不大算坐车过去,而是徒步走过去。根据地图计算,从县城到山的另外一边的村庄只有30公里左右,按照人均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下午就能到。我们把手机充满电,补充了一些食物,背着背包出发了。从山脚到山顶,冰雪逐渐变厚越厚,远处的山顶白茫茫一片,我们向茫茫雪山走去。从县城到山脚的路起伏不大,大家有说有笑的,精神头挺高。当我们开始爬坡时,才发现有多么难受。背着20来斤的登山包,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往上爬,由于冰雪路滑,摔跤是常有的事。走上一会,就不得不停下来歇息,我们感觉肺都快炸了,身体特别累,背包变得特别沉重。就在这个时候,天空还刮着风下起了大雪,连视线也开始模糊。让我意外的是,看上去瘦瘦的姜凯同学,虽然也很累,但一直在帮助和鼓励其他同学。

我们走的时间越来越短,歇的时间越来越长。看着远处,感觉眼前的山头就是顶峰,到了才发现后面还有更高的山。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中,我们不再说话,只有结冰的鞋子踩在雪地的声音,疲惫挂在孩子们的脸上。不知走了几个小时,有一个女学生终于撑不住了,把背包往地上一扔,坐在地上开始哭起来。我问她怎么啦,她一边哭一边说:“老张,我真的走不动了,太难了,我想回家,我要回家。”

这时姜凯过来劝她,休息一下,要坚持下去,然后把她的包扛了起来往前走。后来三位同学轮流表现出崩溃的状态,唯独姜凯在那里坚持着,我能看出他也到了极限,但是他依然在尽力地去帮助其他人。有时候,路过的汽车从我们身边停下来,想带我们一程,我问孩子们,你们要不要搭车走,他们摇着极度疲惫的头说不用。姜凯说:“老张,别担心,我们一定能走上去。”

终于,在下午5点多,我们集体达到了波拉山顶。到达山顶应该是一件极其开心的事情,但是山口的大风和过膝的积雪让我们连站立都成了问题,姜凯连忙找了一个避风的土坡,把我们带过去,顾不上寒冷与潮湿,我们整个人都窝在雪堆里。足足有十几分钟之后,大家才算缓过劲来。

这时,姜凯问道:“老张,当年解放军进藏,也是这么翻雪山的吗?”

我想了想,说道:“是,也不是,那个时候,没有我们这么好的公路,没有这些保暖的衣服,也没有充足的干粮。他们背的东西比你们背的重几倍,他们还要风餐露宿好几个月。当然,没有路,也就没有善良的司机让他们搭顺风车。”

姜凯继续问道:“他们翻的山比这个还高吗?”

“是的,他们翻了很多座雪山,有些山都比这个还高,有些同志就在翻山的过程中牺牲了。那些年轻人牺牲时的年纪和你们差不多。”

姜凯感叹道:“走了一整天才爬上这个山口,快要了我的命,他们真是不容易,他们太厉害了,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笑了笑,感慨道:“我们讲‘老西藏精神’,说进藏的解放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了吧?”

同学们都一起点头。

我们翻过山口不久,搭上了顺路车,也找到了调研的目的地,我一路上给他们讲了解放军克服千难万险进军西藏,以及在艰苦的环境下大胜印军的事情。这一次调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调研回来,姜凯对社团的事情更加积极了,成为了社团的骨干。有一天下午,他到办公室找到我和我聊天,回味当时调研的感受,突然对我说:“老张,我想以后就跟着你继续干下去。”

我问他:“干什么事?”

他说:“就是去把那些红色历史遗迹找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老西藏精神’。”

我很惊讶,接着问他,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他回道:“跟着你调研一趟,我觉得有方向了,你讲的那些革命前辈的事情让我很感动,我要是像他们一样能吃苦能忍耐,我一定会很有成就的。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可以让很多人受益,特别是那些迷茫的同学,可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定眼看看这个20岁的年轻人,不觉欣慰地笑了,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这样说,我很开心,但是我现在还不能让你这样做。你感悟到‘老西藏精神,你可以用这个精神激励自己,持续进步。但是你还有好多东西要去学习,你现在只读到了大专,你有能力去升为本科,还有机会去考研究生,当你学习了很多技能,当你学识渊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可以为这个社会做更多的事,你也可以更好地宣传‘老西藏精神。如果那个时候你还愿意回来帮我,我会非常开心。把前辈人的精神传下去,这个事情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可能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老张,我明白了,我会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的。”姜凯认真地点点,似乎在默记我说的话。

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我持续地看到发生在姜凯身上的变化,他向其他同学学习讲解的技巧,利用课余时间成为了拉萨市烈士陵园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他通过自学和技能培训班学习技术,学习电脑技术,经常帮老师和同学处理电脑问题。他拿到了电工证和创业培训师证,时不时去给技能培训班代课。他带着几个藏族同学一起学习三维打印技术,并参加了全国三维打印技术大赛,他在今年还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现在,他马上要毕业了,由于他突出的技能,企业的老板想要聘他去当技术员,但是被他拒绝了。他正在全力准备专升本考试,为了他心中更远大的目标。

当我回忆起我一次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那时的我不会认为那个迷茫的姜凯会变得如此突出。在他接触“老西藏精神”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在经历艰苦的实践之后,我看到了“老西藏精神”赋予他的巨大能量。

(作者单位系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育人丨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走出迷茫

中国教育报

2021-06-03 12:45

作者:张艾平

“老西藏精神”被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对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革命前辈精神的总结。在青年人中宣传“老西藏精神”,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是发生在姜凯同学身上的事,让我相信“老西藏精神”对青年人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工作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本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占到九成以上。通过普通高考,从内地到这里学习的人很少,姜凯就是这少数群体中的一员。不得不说的是,他从四川高中毕业,来到一所边疆地区的大专学校读书,是很有挫败感的。在入学初期的新鲜感退却后,他很快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迷茫,上课睡觉,下课刷手机打游戏,他也不知未来能干点什么,想着混到毕业然后找个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就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同学的口中得知,有个“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看书和讨论。他想去看看,或许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姜凯找到我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这个学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甚至都说不出为什么要进社团,对于“老西藏精神”的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凑巧的是刚好有两个学生退出了社团,空出了位置,我就让他留下了。我指导的这个社团每周都有2次的读书活动,和常见的课堂不同,读书会是20多个同学围着一张会议桌,每人拿一份资料讨论学习。资料是我从《毛泽东选集》《西藏解放史》等书中,选出来然后复印给他们的。开读书会时,我会让一个学生读上一段,然后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自由发言,看看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最后我进行总结。姜凯刚开始也不会主动发言,随着来的次数多了,也就积极主动起来,甚至成为了最积极发言那个,他还会帮我做一些准备资料和安排座位的活。再后来,每次读书他都会准时过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社团里参加读书会,能够感受到让他积极向前的力量。

这一年的寒假,我要带4个学生去调查几处红色文化遗迹,由于姜凯的平时表现,我决定把他带上,让他实地体验一下“老西藏精神”。

我带上了4个学生开始了寻访红色文化遗迹,由于我们寻找的遗迹往往交通不便,很多时候只能走路过去,这种集体出行的感觉让他们兴趣盎然,一路说说笑笑玩玩闹闹。走在他们后面,看着这只年轻的队伍,不禁想到1951年那些进藏的解放军也是这个年纪,他们是否也是一路开开心心的走进来呢。

我们找到了一个叫鲁康渡口的地方,位于今天山南市桑日县,那里有两座大桥,新的钢筋混凝土桥建成不久,旧的铁索吊桥离新桥不远,已停止使用。鲁康渡口就在两座桥之间,没有任何标识物,凭着渡口旁边的村庄叫鲁康村,以及书上的其他地理信息,我们确信这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我们到了桥底下,看到一半的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学生们特别兴奋,玩了起来,小心翼翼地在冰面边缘试探,看看冰层有多厚。姜凯拿起小石头,扔向冰面看看能滑多远。在大家热闹劲过了以后,我把大家集中过来,告诉他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

1958年,叛匪四处流串。有6位藏族的通讯员得知叛匪的行踪后,要去给解放军报信,但是就在他们报信途中,经过鲁康渡口,与准备在鲁康渡口过河的叛匪撞个正着,他们被叛匪包围,宁死不屈,最后全部被残忍杀害于此地。就是我们脚下站着的地方。这里没有墓碑,没有纪念馆,甚至连这个渡口的名字也逐渐被遗忘了。我带大家来这里,就是为了看着这里的山势地貌,记住这里发生的牺牲。

听到这个故事,孩子们明显愣住了,他们不再玩乐,而是安静地观察这里,这个三叉河口,山势险峻,河道狭窄,是天然的交通要冲。蒋楷似乎陷入了沉思,静静地看着结冰的河面,过一会他掏出手机,把这里的环境仔细拍了一遍。一路上,我给同学们补充了很多关于这里的细节,姜凯也用手机做了不少笔记。他们对西藏现当代的历史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我们要去寻找另外一个遗迹是张国华将军在对印作战时的前线指挥所,位于勒布沟,要到达那里,需要从错那县翻过海拔4500米的波拉山,波拉山就在错那县城旁边,路况也比较好。但是我们并不大算坐车过去,而是徒步走过去。根据地图计算,从县城到山的另外一边的村庄只有30公里左右,按照人均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下午就能到。我们把手机充满电,补充了一些食物,背着背包出发了。从山脚到山顶,冰雪逐渐变厚越厚,远处的山顶白茫茫一片,我们向茫茫雪山走去。从县城到山脚的路起伏不大,大家有说有笑的,精神头挺高。当我们开始爬坡时,才发现有多么难受。背着20来斤的登山包,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往上爬,由于冰雪路滑,摔跤是常有的事。走上一会,就不得不停下来歇息,我们感觉肺都快炸了,身体特别累,背包变得特别沉重。就在这个时候,天空还刮着风下起了大雪,连视线也开始模糊。让我意外的是,看上去瘦瘦的姜凯同学,虽然也很累,但一直在帮助和鼓励其他同学。

我们走的时间越来越短,歇的时间越来越长。看着远处,感觉眼前的山头就是顶峰,到了才发现后面还有更高的山。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中,我们不再说话,只有结冰的鞋子踩在雪地的声音,疲惫挂在孩子们的脸上。不知走了几个小时,有一个女学生终于撑不住了,把背包往地上一扔,坐在地上开始哭起来。我问她怎么啦,她一边哭一边说:“老张,我真的走不动了,太难了,我想回家,我要回家。”

这时姜凯过来劝她,休息一下,要坚持下去,然后把她的包扛了起来往前走。后来三位同学轮流表现出崩溃的状态,唯独姜凯在那里坚持着,我能看出他也到了极限,但是他依然在尽力地去帮助其他人。有时候,路过的汽车从我们身边停下来,想带我们一程,我问孩子们,你们要不要搭车走,他们摇着极度疲惫的头说不用。姜凯说:“老张,别担心,我们一定能走上去。”

终于,在下午5点多,我们集体达到了波拉山顶。到达山顶应该是一件极其开心的事情,但是山口的大风和过膝的积雪让我们连站立都成了问题,姜凯连忙找了一个避风的土坡,把我们带过去,顾不上寒冷与潮湿,我们整个人都窝在雪堆里。足足有十几分钟之后,大家才算缓过劲来。

这时,姜凯问道:“老张,当年解放军进藏,也是这么翻雪山的吗?”

我想了想,说道:“是,也不是,那个时候,没有我们这么好的公路,没有这些保暖的衣服,也没有充足的干粮。他们背的东西比你们背的重几倍,他们还要风餐露宿好几个月。当然,没有路,也就没有善良的司机让他们搭顺风车。”

姜凯继续问道:“他们翻的山比这个还高吗?”

“是的,他们翻了很多座雪山,有些山都比这个还高,有些同志就在翻山的过程中牺牲了。那些年轻人牺牲时的年纪和你们差不多。”

姜凯感叹道:“走了一整天才爬上这个山口,快要了我的命,他们真是不容易,他们太厉害了,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笑了笑,感慨道:“我们讲‘老西藏精神’,说进藏的解放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了吧?”

同学们都一起点头。

我们翻过山口不久,搭上了顺路车,也找到了调研的目的地,我一路上给他们讲了解放军克服千难万险进军西藏,以及在艰苦的环境下大胜印军的事情。这一次调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调研回来,姜凯对社团的事情更加积极了,成为了社团的骨干。有一天下午,他到办公室找到我和我聊天,回味当时调研的感受,突然对我说:“老张,我想以后就跟着你继续干下去。”

我问他:“干什么事?”

他说:“就是去把那些红色历史遗迹找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老西藏精神’。”

我很惊讶,接着问他,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他回道:“跟着你调研一趟,我觉得有方向了,你讲的那些革命前辈的事情让我很感动,我要是像他们一样能吃苦能忍耐,我一定会很有成就的。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可以让很多人受益,特别是那些迷茫的同学,可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定眼看看这个20岁的年轻人,不觉欣慰地笑了,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这样说,我很开心,但是我现在还不能让你这样做。你感悟到‘老西藏精神,你可以用这个精神激励自己,持续进步。但是你还有好多东西要去学习,你现在只读到了大专,你有能力去升为本科,还有机会去考研究生,当你学习了很多技能,当你学识渊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可以为这个社会做更多的事,你也可以更好地宣传‘老西藏精神。如果那个时候你还愿意回来帮我,我会非常开心。把前辈人的精神传下去,这个事情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可能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老张,我明白了,我会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的。”姜凯认真地点点,似乎在默记我说的话。

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我持续地看到发生在姜凯身上的变化,他向其他同学学习讲解的技巧,利用课余时间成为了拉萨市烈士陵园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他通过自学和技能培训班学习技术,学习电脑技术,经常帮老师和同学处理电脑问题。他拿到了电工证和创业培训师证,时不时去给技能培训班代课。他带着几个藏族同学一起学习三维打印技术,并参加了全国三维打印技术大赛,他在今年还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现在,他马上要毕业了,由于他突出的技能,企业的老板想要聘他去当技术员,但是被他拒绝了。他正在全力准备专升本考试,为了他心中更远大的目标。

当我回忆起我一次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那时的我不会认为那个迷茫的姜凯会变得如此突出。在他接触“老西藏精神”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在经历艰苦的实践之后,我看到了“老西藏精神”赋予他的巨大能量。

(作者单位系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育人丨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走出迷茫

中国教育报

2021-06-03 12:45

育人丨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走出迷茫

中国教育报

2021-06-03 12:45

作者:张艾平

“老西藏精神”被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对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革命前辈精神的总结。在青年人中宣传“老西藏精神”,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是发生在姜凯同学身上的事,让我相信“老西藏精神”对青年人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工作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本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占到九成以上。通过普通高考,从内地到这里学习的人很少,姜凯就是这少数群体中的一员。不得不说的是,他从四川高中毕业,来到一所边疆地区的大专学校读书,是很有挫败感的。在入学初期的新鲜感退却后,他很快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迷茫,上课睡觉,下课刷手机打游戏,他也不知未来能干点什么,想着混到毕业然后找个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就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同学的口中得知,有个“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看书和讨论。他想去看看,或许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姜凯找到我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这个学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甚至都说不出为什么要进社团,对于“老西藏精神”的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凑巧的是刚好有两个学生退出了社团,空出了位置,我就让他留下了。我指导的这个社团每周都有2次的读书活动,和常见的课堂不同,读书会是20多个同学围着一张会议桌,每人拿一份资料讨论学习。资料是我从《毛泽东选集》《西藏解放史》等书中,选出来然后复印给他们的。开读书会时,我会让一个学生读上一段,然后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自由发言,看看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最后我进行总结。姜凯刚开始也不会主动发言,随着来的次数多了,也就积极主动起来,甚至成为了最积极发言那个,他还会帮我做一些准备资料和安排座位的活。再后来,每次读书他都会准时过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社团里参加读书会,能够感受到让他积极向前的力量。

这一年的寒假,我要带4个学生去调查几处红色文化遗迹,由于姜凯的平时表现,我决定把他带上,让他实地体验一下“老西藏精神”。

我带上了4个学生开始了寻访红色文化遗迹,由于我们寻找的遗迹往往交通不便,很多时候只能走路过去,这种集体出行的感觉让他们兴趣盎然,一路说说笑笑玩玩闹闹。走在他们后面,看着这只年轻的队伍,不禁想到1951年那些进藏的解放军也是这个年纪,他们是否也是一路开开心心的走进来呢。

我们找到了一个叫鲁康渡口的地方,位于今天山南市桑日县,那里有两座大桥,新的钢筋混凝土桥建成不久,旧的铁索吊桥离新桥不远,已停止使用。鲁康渡口就在两座桥之间,没有任何标识物,凭着渡口旁边的村庄叫鲁康村,以及书上的其他地理信息,我们确信这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我们到了桥底下,看到一半的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学生们特别兴奋,玩了起来,小心翼翼地在冰面边缘试探,看看冰层有多厚。姜凯拿起小石头,扔向冰面看看能滑多远。在大家热闹劲过了以后,我把大家集中过来,告诉他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

1958年,叛匪四处流串。有6位藏族的通讯员得知叛匪的行踪后,要去给解放军报信,但是就在他们报信途中,经过鲁康渡口,与准备在鲁康渡口过河的叛匪撞个正着,他们被叛匪包围,宁死不屈,最后全部被残忍杀害于此地。就是我们脚下站着的地方。这里没有墓碑,没有纪念馆,甚至连这个渡口的名字也逐渐被遗忘了。我带大家来这里,就是为了看着这里的山势地貌,记住这里发生的牺牲。

听到这个故事,孩子们明显愣住了,他们不再玩乐,而是安静地观察这里,这个三叉河口,山势险峻,河道狭窄,是天然的交通要冲。蒋楷似乎陷入了沉思,静静地看着结冰的河面,过一会他掏出手机,把这里的环境仔细拍了一遍。一路上,我给同学们补充了很多关于这里的细节,姜凯也用手机做了不少笔记。他们对西藏现当代的历史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我们要去寻找另外一个遗迹是张国华将军在对印作战时的前线指挥所,位于勒布沟,要到达那里,需要从错那县翻过海拔4500米的波拉山,波拉山就在错那县城旁边,路况也比较好。但是我们并不大算坐车过去,而是徒步走过去。根据地图计算,从县城到山的另外一边的村庄只有30公里左右,按照人均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下午就能到。我们把手机充满电,补充了一些食物,背着背包出发了。从山脚到山顶,冰雪逐渐变厚越厚,远处的山顶白茫茫一片,我们向茫茫雪山走去。从县城到山脚的路起伏不大,大家有说有笑的,精神头挺高。当我们开始爬坡时,才发现有多么难受。背着20来斤的登山包,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往上爬,由于冰雪路滑,摔跤是常有的事。走上一会,就不得不停下来歇息,我们感觉肺都快炸了,身体特别累,背包变得特别沉重。就在这个时候,天空还刮着风下起了大雪,连视线也开始模糊。让我意外的是,看上去瘦瘦的姜凯同学,虽然也很累,但一直在帮助和鼓励其他同学。

我们走的时间越来越短,歇的时间越来越长。看着远处,感觉眼前的山头就是顶峰,到了才发现后面还有更高的山。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中,我们不再说话,只有结冰的鞋子踩在雪地的声音,疲惫挂在孩子们的脸上。不知走了几个小时,有一个女学生终于撑不住了,把背包往地上一扔,坐在地上开始哭起来。我问她怎么啦,她一边哭一边说:“老张,我真的走不动了,太难了,我想回家,我要回家。”

这时姜凯过来劝她,休息一下,要坚持下去,然后把她的包扛了起来往前走。后来三位同学轮流表现出崩溃的状态,唯独姜凯在那里坚持着,我能看出他也到了极限,但是他依然在尽力地去帮助其他人。有时候,路过的汽车从我们身边停下来,想带我们一程,我问孩子们,你们要不要搭车走,他们摇着极度疲惫的头说不用。姜凯说:“老张,别担心,我们一定能走上去。”

终于,在下午5点多,我们集体达到了波拉山顶。到达山顶应该是一件极其开心的事情,但是山口的大风和过膝的积雪让我们连站立都成了问题,姜凯连忙找了一个避风的土坡,把我们带过去,顾不上寒冷与潮湿,我们整个人都窝在雪堆里。足足有十几分钟之后,大家才算缓过劲来。

这时,姜凯问道:“老张,当年解放军进藏,也是这么翻雪山的吗?”

我想了想,说道:“是,也不是,那个时候,没有我们这么好的公路,没有这些保暖的衣服,也没有充足的干粮。他们背的东西比你们背的重几倍,他们还要风餐露宿好几个月。当然,没有路,也就没有善良的司机让他们搭顺风车。”

姜凯继续问道:“他们翻的山比这个还高吗?”

“是的,他们翻了很多座雪山,有些山都比这个还高,有些同志就在翻山的过程中牺牲了。那些年轻人牺牲时的年纪和你们差不多。”

姜凯感叹道:“走了一整天才爬上这个山口,快要了我的命,他们真是不容易,他们太厉害了,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笑了笑,感慨道:“我们讲‘老西藏精神’,说进藏的解放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了吧?”

同学们都一起点头。

我们翻过山口不久,搭上了顺路车,也找到了调研的目的地,我一路上给他们讲了解放军克服千难万险进军西藏,以及在艰苦的环境下大胜印军的事情。这一次调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调研回来,姜凯对社团的事情更加积极了,成为了社团的骨干。有一天下午,他到办公室找到我和我聊天,回味当时调研的感受,突然对我说:“老张,我想以后就跟着你继续干下去。”

我问他:“干什么事?”

他说:“就是去把那些红色历史遗迹找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老西藏精神’。”

我很惊讶,接着问他,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他回道:“跟着你调研一趟,我觉得有方向了,你讲的那些革命前辈的事情让我很感动,我要是像他们一样能吃苦能忍耐,我一定会很有成就的。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可以让很多人受益,特别是那些迷茫的同学,可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定眼看看这个20岁的年轻人,不觉欣慰地笑了,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这样说,我很开心,但是我现在还不能让你这样做。你感悟到‘老西藏精神,你可以用这个精神激励自己,持续进步。但是你还有好多东西要去学习,你现在只读到了大专,你有能力去升为本科,还有机会去考研究生,当你学习了很多技能,当你学识渊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可以为这个社会做更多的事,你也可以更好地宣传‘老西藏精神。如果那个时候你还愿意回来帮我,我会非常开心。把前辈人的精神传下去,这个事情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可能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老张,我明白了,我会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的。”姜凯认真地点点,似乎在默记我说的话。

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我持续地看到发生在姜凯身上的变化,他向其他同学学习讲解的技巧,利用课余时间成为了拉萨市烈士陵园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他通过自学和技能培训班学习技术,学习电脑技术,经常帮老师和同学处理电脑问题。他拿到了电工证和创业培训师证,时不时去给技能培训班代课。他带着几个藏族同学一起学习三维打印技术,并参加了全国三维打印技术大赛,他在今年还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现在,他马上要毕业了,由于他突出的技能,企业的老板想要聘他去当技术员,但是被他拒绝了。他正在全力准备专升本考试,为了他心中更远大的目标。

当我回忆起我一次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那时的我不会认为那个迷茫的姜凯会变得如此突出。在他接触“老西藏精神”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在经历艰苦的实践之后,我看到了“老西藏精神”赋予他的巨大能量。

(作者单位系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育人丨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走出迷茫

中国教育报

2021-06-03 12:45

作者:张艾平

“老西藏精神”被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对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革命前辈精神的总结。在青年人中宣传“老西藏精神”,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是发生在姜凯同学身上的事,让我相信“老西藏精神”对青年人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工作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本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占到九成以上。通过普通高考,从内地到这里学习的人很少,姜凯就是这少数群体中的一员。不得不说的是,他从四川高中毕业,来到一所边疆地区的大专学校读书,是很有挫败感的。在入学初期的新鲜感退却后,他很快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迷茫,上课睡觉,下课刷手机打游戏,他也不知未来能干点什么,想着混到毕业然后找个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就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同学的口中得知,有个“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看书和讨论。他想去看看,或许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姜凯找到我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这个学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甚至都说不出为什么要进社团,对于“老西藏精神”的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凑巧的是刚好有两个学生退出了社团,空出了位置,我就让他留下了。我指导的这个社团每周都有2次的读书活动,和常见的课堂不同,读书会是20多个同学围着一张会议桌,每人拿一份资料讨论学习。资料是我从《毛泽东选集》《西藏解放史》等书中,选出来然后复印给他们的。开读书会时,我会让一个学生读上一段,然后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自由发言,看看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最后我进行总结。姜凯刚开始也不会主动发言,随着来的次数多了,也就积极主动起来,甚至成为了最积极发言那个,他还会帮我做一些准备资料和安排座位的活。再后来,每次读书他都会准时过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社团里参加读书会,能够感受到让他积极向前的力量。

这一年的寒假,我要带4个学生去调查几处红色文化遗迹,由于姜凯的平时表现,我决定把他带上,让他实地体验一下“老西藏精神”。

我带上了4个学生开始了寻访红色文化遗迹,由于我们寻找的遗迹往往交通不便,很多时候只能走路过去,这种集体出行的感觉让他们兴趣盎然,一路说说笑笑玩玩闹闹。走在他们后面,看着这只年轻的队伍,不禁想到1951年那些进藏的解放军也是这个年纪,他们是否也是一路开开心心的走进来呢。

我们找到了一个叫鲁康渡口的地方,位于今天山南市桑日县,那里有两座大桥,新的钢筋混凝土桥建成不久,旧的铁索吊桥离新桥不远,已停止使用。鲁康渡口就在两座桥之间,没有任何标识物,凭着渡口旁边的村庄叫鲁康村,以及书上的其他地理信息,我们确信这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我们到了桥底下,看到一半的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学生们特别兴奋,玩了起来,小心翼翼地在冰面边缘试探,看看冰层有多厚。姜凯拿起小石头,扔向冰面看看能滑多远。在大家热闹劲过了以后,我把大家集中过来,告诉他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

1958年,叛匪四处流串。有6位藏族的通讯员得知叛匪的行踪后,要去给解放军报信,但是就在他们报信途中,经过鲁康渡口,与准备在鲁康渡口过河的叛匪撞个正着,他们被叛匪包围,宁死不屈,最后全部被残忍杀害于此地。就是我们脚下站着的地方。这里没有墓碑,没有纪念馆,甚至连这个渡口的名字也逐渐被遗忘了。我带大家来这里,就是为了看着这里的山势地貌,记住这里发生的牺牲。

听到这个故事,孩子们明显愣住了,他们不再玩乐,而是安静地观察这里,这个三叉河口,山势险峻,河道狭窄,是天然的交通要冲。蒋楷似乎陷入了沉思,静静地看着结冰的河面,过一会他掏出手机,把这里的环境仔细拍了一遍。一路上,我给同学们补充了很多关于这里的细节,姜凯也用手机做了不少笔记。他们对西藏现当代的历史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我们要去寻找另外一个遗迹是张国华将军在对印作战时的前线指挥所,位于勒布沟,要到达那里,需要从错那县翻过海拔4500米的波拉山,波拉山就在错那县城旁边,路况也比较好。但是我们并不大算坐车过去,而是徒步走过去。根据地图计算,从县城到山的另外一边的村庄只有30公里左右,按照人均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下午就能到。我们把手机充满电,补充了一些食物,背着背包出发了。从山脚到山顶,冰雪逐渐变厚越厚,远处的山顶白茫茫一片,我们向茫茫雪山走去。从县城到山脚的路起伏不大,大家有说有笑的,精神头挺高。当我们开始爬坡时,才发现有多么难受。背着20来斤的登山包,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往上爬,由于冰雪路滑,摔跤是常有的事。走上一会,就不得不停下来歇息,我们感觉肺都快炸了,身体特别累,背包变得特别沉重。就在这个时候,天空还刮着风下起了大雪,连视线也开始模糊。让我意外的是,看上去瘦瘦的姜凯同学,虽然也很累,但一直在帮助和鼓励其他同学。

我们走的时间越来越短,歇的时间越来越长。看着远处,感觉眼前的山头就是顶峰,到了才发现后面还有更高的山。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中,我们不再说话,只有结冰的鞋子踩在雪地的声音,疲惫挂在孩子们的脸上。不知走了几个小时,有一个女学生终于撑不住了,把背包往地上一扔,坐在地上开始哭起来。我问她怎么啦,她一边哭一边说:“老张,我真的走不动了,太难了,我想回家,我要回家。”

这时姜凯过来劝她,休息一下,要坚持下去,然后把她的包扛了起来往前走。后来三位同学轮流表现出崩溃的状态,唯独姜凯在那里坚持着,我能看出他也到了极限,但是他依然在尽力地去帮助其他人。有时候,路过的汽车从我们身边停下来,想带我们一程,我问孩子们,你们要不要搭车走,他们摇着极度疲惫的头说不用。姜凯说:“老张,别担心,我们一定能走上去。”

终于,在下午5点多,我们集体达到了波拉山顶。到达山顶应该是一件极其开心的事情,但是山口的大风和过膝的积雪让我们连站立都成了问题,姜凯连忙找了一个避风的土坡,把我们带过去,顾不上寒冷与潮湿,我们整个人都窝在雪堆里。足足有十几分钟之后,大家才算缓过劲来。

这时,姜凯问道:“老张,当年解放军进藏,也是这么翻雪山的吗?”

我想了想,说道:“是,也不是,那个时候,没有我们这么好的公路,没有这些保暖的衣服,也没有充足的干粮。他们背的东西比你们背的重几倍,他们还要风餐露宿好几个月。当然,没有路,也就没有善良的司机让他们搭顺风车。”

姜凯继续问道:“他们翻的山比这个还高吗?”

“是的,他们翻了很多座雪山,有些山都比这个还高,有些同志就在翻山的过程中牺牲了。那些年轻人牺牲时的年纪和你们差不多。”

姜凯感叹道:“走了一整天才爬上这个山口,快要了我的命,他们真是不容易,他们太厉害了,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笑了笑,感慨道:“我们讲‘老西藏精神’,说进藏的解放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了吧?”

同学们都一起点头。

我们翻过山口不久,搭上了顺路车,也找到了调研的目的地,我一路上给他们讲了解放军克服千难万险进军西藏,以及在艰苦的环境下大胜印军的事情。这一次调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调研回来,姜凯对社团的事情更加积极了,成为了社团的骨干。有一天下午,他到办公室找到我和我聊天,回味当时调研的感受,突然对我说:“老张,我想以后就跟着你继续干下去。”

我问他:“干什么事?”

他说:“就是去把那些红色历史遗迹找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老西藏精神’。”

我很惊讶,接着问他,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他回道:“跟着你调研一趟,我觉得有方向了,你讲的那些革命前辈的事情让我很感动,我要是像他们一样能吃苦能忍耐,我一定会很有成就的。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可以让很多人受益,特别是那些迷茫的同学,可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定眼看看这个20岁的年轻人,不觉欣慰地笑了,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这样说,我很开心,但是我现在还不能让你这样做。你感悟到‘老西藏精神,你可以用这个精神激励自己,持续进步。但是你还有好多东西要去学习,你现在只读到了大专,你有能力去升为本科,还有机会去考研究生,当你学习了很多技能,当你学识渊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可以为这个社会做更多的事,你也可以更好地宣传‘老西藏精神。如果那个时候你还愿意回来帮我,我会非常开心。把前辈人的精神传下去,这个事情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可能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老张,我明白了,我会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的。”姜凯认真地点点,似乎在默记我说的话。

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我持续地看到发生在姜凯身上的变化,他向其他同学学习讲解的技巧,利用课余时间成为了拉萨市烈士陵园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他通过自学和技能培训班学习技术,学习电脑技术,经常帮老师和同学处理电脑问题。他拿到了电工证和创业培训师证,时不时去给技能培训班代课。他带着几个藏族同学一起学习三维打印技术,并参加了全国三维打印技术大赛,他在今年还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现在,他马上要毕业了,由于他突出的技能,企业的老板想要聘他去当技术员,但是被他拒绝了。他正在全力准备专升本考试,为了他心中更远大的目标。

当我回忆起我一次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那时的我不会认为那个迷茫的姜凯会变得如此突出。在他接触“老西藏精神”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在经历艰苦的实践之后,我看到了“老西藏精神”赋予他的巨大能量。

(作者单位系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