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丨沂蒙红土地上的英雄儿女

沂蒙是革命老区,也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

“红嫂原型”明德英

明德英,1911—1995,沂南县横河村人,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出生贫寒,天生聋哑,靠给村里看林护墓为生。抗日战争时期,她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作家刘知侠以她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从而诞生了“红嫂”这一伟大的称谓。2009年9月,明德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组织抚养革命后代42名。掩护过八路军部队首长,多次救护过八路军伤病员。不避艰险掩埋了烈士陈若克遗体。舍生忘死保存下来《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一书。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百年老屋”

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家是著名的“抗日第一堡垒户”,罗荣桓、徐向前、朱瑞、黎玉、郭洪涛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都曾在她家生活工作过。故居名称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撰写了《百年老屋赋》。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

1939年秋,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精心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她常对儿媳说:“自家的孩子,死了不要紧,有你们在还能生养。可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死了,恐怕有些就没有血脉了。”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让自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的,让托儿所的孩子喝奶、吃细的。三年多的时间里,40多个孩子无一伤亡,而她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照顾不周而先后夭折。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召开

1940年7-8月,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隆重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山东省工、农、青、妇、文等各界抗日群众团体。山东省战工会的成立是山东民主政权建设上的空前创举,成为在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中唯一统辖全省的省级政权。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火线桥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急需通过沂南县境内的汶河,奔赴孟良崮战场。为缩短部队过河时间,时任村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摘下自家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做桥腿,用门板做桥面,为部队架起了一座“人桥”,为孟良崮战役胜利争得了宝贵时间。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沂南县东高庄村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1940年6月,沙洪和王久鸣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仅用十分钟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一首感人肺腑、鼓舞斗志的传世佳作《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唱出了沂蒙根据地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唱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军阅队曾演奏了这首歌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中共山东分局旧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山东在敌后抗战的战略地位更显突出,为了加强对山东和苏鲁豫皖边区党的领导和指挥,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正式在沂蒙根据地的中心沂南岸堤成立。中共山东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敌后抗战,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山东纵队领导与第一纵队领导在“沂蒙母亲”王换于家合影 

八路军山东纵队,是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山东人民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而成的。这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民子弟兵队伍,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一支英勇顽强的武装力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的解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抗大一分校曾长期驻扎在沂南

徐乃荣抗大一分校毕业证。

抗大一分校旧址位于沂南县孙祖乡东高庄。1939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奉中共中央命令,从山西转移山东,于1940年1月抵达沂南县孙祖一带。抗大一分校曾长期驻扎在沂南,在沂蒙山区共举办六期培训班,为山东培养了1.4万余名党政军干部,为山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红嫂在纺线

小车队支前

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有420万人口,就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余人为国捐躯,累计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磨面11716万斤、做军鞋15万双、救治看护伤病员6万人。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李家才小车队奖旗

李家才,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曾6次带领民工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支前工作。1947年1月,他带领沂南县的300辆小车、600名民工,组成小车队,从鲁南一夜急行军100余公里,随军北上支援莱芜前线,奋战45天,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务,受到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嘉奖,荣获奖旗1面,还奖给步枪40支、子弹300发。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

1941年的夏天,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会后,出版了《联合大会会刊》,全书共20多万字,收集了会上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山东省行政机关和群众团体领导成员名单。马保三曾把这本书交给王换于保存,秘密保存长达38年。该会刊填补了山东省有关联合大会资料的一项空白。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大青山突围纪念馆 

1941年11月30日凌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及抗大一分校学员2000余人,在大青山地区遭日军合击中胜利突围,突围中有300余人壮烈牺牲。“大青山突围纪念馆”再现了八路军将士同沂蒙人民一道在反“扫荡”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大青山烈士陵园 提供

秦鸿钧

秦鸿钧,1911—1949,原名泰相猷。沂南县辛集镇世和庄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去苏联学习通讯技术。翌年回国并奉命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并从事报务工作,1949年在执行任务时被捕牺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创作原型之一。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刘鸣銮

刘鸣銮,1902—1928,沂南县苏村镇门家庵子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南县籍最早的一名共产党员,也是第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先驱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组织民团武装,在抵御匪患斗争中牺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朱富胜

朱富胜,1906—1992.10,沂南县大庄镇后交良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曾参加过鲁南、孟良崮、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的支前工作。带领的担架团获得华东支前司令部授予“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称号。1949年9月底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0月1日,和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战邮总局旧址

1942年2月,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是集邮政、交通、发行于一体的战时邮务通信组织,主要负责党内文件的传递和党报党刊的发行与投递,以及护送干部,运送重要物资等。同时,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内正式办理普通、挂号邮件以及包裹、寄现款等业务。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胡玉萍

胡玉萍,1922.2—2005.9,沂南县张庄镇人。革命战争年代,她积极投身拥军支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以雷锋为榜样,一心扑在集体上。1978年随儿子到抚顺,把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带到了那里,同“雷锋团”结下不解之缘,实现了爱国拥军一辈子的夙愿,被中央军委、国家民政部评为“爱国拥军好妈妈”。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历史影像丨沂蒙红土地上的英雄儿女

2021-05-20 13:09

沂蒙是革命老区,也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

“红嫂原型”明德英

明德英,1911—1995,沂南县横河村人,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出生贫寒,天生聋哑,靠给村里看林护墓为生。抗日战争时期,她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作家刘知侠以她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从而诞生了“红嫂”这一伟大的称谓。2009年9月,明德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组织抚养革命后代42名。掩护过八路军部队首长,多次救护过八路军伤病员。不避艰险掩埋了烈士陈若克遗体。舍生忘死保存下来《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一书。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百年老屋”

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家是著名的“抗日第一堡垒户”,罗荣桓、徐向前、朱瑞、黎玉、郭洪涛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都曾在她家生活工作过。故居名称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撰写了《百年老屋赋》。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

1939年秋,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精心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她常对儿媳说:“自家的孩子,死了不要紧,有你们在还能生养。可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死了,恐怕有些就没有血脉了。”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让自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的,让托儿所的孩子喝奶、吃细的。三年多的时间里,40多个孩子无一伤亡,而她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照顾不周而先后夭折。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召开

1940年7-8月,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隆重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山东省工、农、青、妇、文等各界抗日群众团体。山东省战工会的成立是山东民主政权建设上的空前创举,成为在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中唯一统辖全省的省级政权。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火线桥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急需通过沂南县境内的汶河,奔赴孟良崮战场。为缩短部队过河时间,时任村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摘下自家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做桥腿,用门板做桥面,为部队架起了一座“人桥”,为孟良崮战役胜利争得了宝贵时间。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沂南县东高庄村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1940年6月,沙洪和王久鸣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仅用十分钟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一首感人肺腑、鼓舞斗志的传世佳作《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唱出了沂蒙根据地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唱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军阅队曾演奏了这首歌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中共山东分局旧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山东在敌后抗战的战略地位更显突出,为了加强对山东和苏鲁豫皖边区党的领导和指挥,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正式在沂蒙根据地的中心沂南岸堤成立。中共山东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敌后抗战,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山东纵队领导与第一纵队领导在“沂蒙母亲”王换于家合影 

八路军山东纵队,是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山东人民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而成的。这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民子弟兵队伍,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一支英勇顽强的武装力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的解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抗大一分校曾长期驻扎在沂南

徐乃荣抗大一分校毕业证。

抗大一分校旧址位于沂南县孙祖乡东高庄。1939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奉中共中央命令,从山西转移山东,于1940年1月抵达沂南县孙祖一带。抗大一分校曾长期驻扎在沂南,在沂蒙山区共举办六期培训班,为山东培养了1.4万余名党政军干部,为山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红嫂在纺线

小车队支前

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有420万人口,就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余人为国捐躯,累计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磨面11716万斤、做军鞋15万双、救治看护伤病员6万人。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李家才小车队奖旗

李家才,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曾6次带领民工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支前工作。1947年1月,他带领沂南县的300辆小车、600名民工,组成小车队,从鲁南一夜急行军100余公里,随军北上支援莱芜前线,奋战45天,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务,受到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嘉奖,荣获奖旗1面,还奖给步枪40支、子弹300发。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

1941年的夏天,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会后,出版了《联合大会会刊》,全书共20多万字,收集了会上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山东省行政机关和群众团体领导成员名单。马保三曾把这本书交给王换于保存,秘密保存长达38年。该会刊填补了山东省有关联合大会资料的一项空白。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大青山突围纪念馆 

1941年11月30日凌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及抗大一分校学员2000余人,在大青山地区遭日军合击中胜利突围,突围中有300余人壮烈牺牲。“大青山突围纪念馆”再现了八路军将士同沂蒙人民一道在反“扫荡”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大青山烈士陵园 提供

秦鸿钧

秦鸿钧,1911—1949,原名泰相猷。沂南县辛集镇世和庄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去苏联学习通讯技术。翌年回国并奉命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并从事报务工作,1949年在执行任务时被捕牺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创作原型之一。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刘鸣銮

刘鸣銮,1902—1928,沂南县苏村镇门家庵子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南县籍最早的一名共产党员,也是第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先驱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组织民团武装,在抵御匪患斗争中牺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朱富胜

朱富胜,1906—1992.10,沂南县大庄镇后交良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曾参加过鲁南、孟良崮、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的支前工作。带领的担架团获得华东支前司令部授予“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称号。1949年9月底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0月1日,和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战邮总局旧址

1942年2月,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是集邮政、交通、发行于一体的战时邮务通信组织,主要负责党内文件的传递和党报党刊的发行与投递,以及护送干部,运送重要物资等。同时,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内正式办理普通、挂号邮件以及包裹、寄现款等业务。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胡玉萍

胡玉萍,1922.2—2005.9,沂南县张庄镇人。革命战争年代,她积极投身拥军支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以雷锋为榜样,一心扑在集体上。1978年随儿子到抚顺,把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带到了那里,同“雷锋团”结下不解之缘,实现了爱国拥军一辈子的夙愿,被中央军委、国家民政部评为“爱国拥军好妈妈”。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历史影像丨沂蒙红土地上的英雄儿女

2021-05-20 13:09

历史影像丨沂蒙红土地上的英雄儿女

2021-05-20 13:09

沂蒙是革命老区,也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

“红嫂原型”明德英

明德英,1911—1995,沂南县横河村人,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出生贫寒,天生聋哑,靠给村里看林护墓为生。抗日战争时期,她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作家刘知侠以她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从而诞生了“红嫂”这一伟大的称谓。2009年9月,明德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组织抚养革命后代42名。掩护过八路军部队首长,多次救护过八路军伤病员。不避艰险掩埋了烈士陈若克遗体。舍生忘死保存下来《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一书。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百年老屋”

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家是著名的“抗日第一堡垒户”,罗荣桓、徐向前、朱瑞、黎玉、郭洪涛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都曾在她家生活工作过。故居名称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撰写了《百年老屋赋》。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

1939年秋,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精心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她常对儿媳说:“自家的孩子,死了不要紧,有你们在还能生养。可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死了,恐怕有些就没有血脉了。”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让自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的,让托儿所的孩子喝奶、吃细的。三年多的时间里,40多个孩子无一伤亡,而她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照顾不周而先后夭折。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召开

1940年7-8月,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隆重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山东省工、农、青、妇、文等各界抗日群众团体。山东省战工会的成立是山东民主政权建设上的空前创举,成为在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中唯一统辖全省的省级政权。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火线桥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急需通过沂南县境内的汶河,奔赴孟良崮战场。为缩短部队过河时间,时任村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摘下自家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做桥腿,用门板做桥面,为部队架起了一座“人桥”,为孟良崮战役胜利争得了宝贵时间。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沂南县东高庄村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1940年6月,沙洪和王久鸣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仅用十分钟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一首感人肺腑、鼓舞斗志的传世佳作《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唱出了沂蒙根据地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唱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军阅队曾演奏了这首歌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中共山东分局旧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山东在敌后抗战的战略地位更显突出,为了加强对山东和苏鲁豫皖边区党的领导和指挥,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正式在沂蒙根据地的中心沂南岸堤成立。中共山东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敌后抗战,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山东纵队领导与第一纵队领导在“沂蒙母亲”王换于家合影 

八路军山东纵队,是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山东人民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而成的。这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民子弟兵队伍,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一支英勇顽强的武装力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的解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抗大一分校曾长期驻扎在沂南

徐乃荣抗大一分校毕业证。

抗大一分校旧址位于沂南县孙祖乡东高庄。1939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奉中共中央命令,从山西转移山东,于1940年1月抵达沂南县孙祖一带。抗大一分校曾长期驻扎在沂南,在沂蒙山区共举办六期培训班,为山东培养了1.4万余名党政军干部,为山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红嫂在纺线

小车队支前

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有420万人口,就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余人为国捐躯,累计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磨面11716万斤、做军鞋15万双、救治看护伤病员6万人。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李家才小车队奖旗

李家才,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曾6次带领民工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支前工作。1947年1月,他带领沂南县的300辆小车、600名民工,组成小车队,从鲁南一夜急行军100余公里,随军北上支援莱芜前线,奋战45天,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务,受到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嘉奖,荣获奖旗1面,还奖给步枪40支、子弹300发。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

1941年的夏天,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会后,出版了《联合大会会刊》,全书共20多万字,收集了会上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山东省行政机关和群众团体领导成员名单。马保三曾把这本书交给王换于保存,秘密保存长达38年。该会刊填补了山东省有关联合大会资料的一项空白。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大青山突围纪念馆 

1941年11月30日凌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及抗大一分校学员2000余人,在大青山地区遭日军合击中胜利突围,突围中有300余人壮烈牺牲。“大青山突围纪念馆”再现了八路军将士同沂蒙人民一道在反“扫荡”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大青山烈士陵园 提供

秦鸿钧

秦鸿钧,1911—1949,原名泰相猷。沂南县辛集镇世和庄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去苏联学习通讯技术。翌年回国并奉命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并从事报务工作,1949年在执行任务时被捕牺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创作原型之一。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刘鸣銮

刘鸣銮,1902—1928,沂南县苏村镇门家庵子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南县籍最早的一名共产党员,也是第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先驱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组织民团武装,在抵御匪患斗争中牺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朱富胜

朱富胜,1906—1992.10,沂南县大庄镇后交良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曾参加过鲁南、孟良崮、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的支前工作。带领的担架团获得华东支前司令部授予“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称号。1949年9月底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0月1日,和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战邮总局旧址

1942年2月,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是集邮政、交通、发行于一体的战时邮务通信组织,主要负责党内文件的传递和党报党刊的发行与投递,以及护送干部,运送重要物资等。同时,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内正式办理普通、挂号邮件以及包裹、寄现款等业务。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胡玉萍

胡玉萍,1922.2—2005.9,沂南县张庄镇人。革命战争年代,她积极投身拥军支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以雷锋为榜样,一心扑在集体上。1978年随儿子到抚顺,把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带到了那里,同“雷锋团”结下不解之缘,实现了爱国拥军一辈子的夙愿,被中央军委、国家民政部评为“爱国拥军好妈妈”。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历史影像丨沂蒙红土地上的英雄儿女

2021-05-20 13:09

沂蒙是革命老区,也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

“红嫂原型”明德英

明德英,1911—1995,沂南县横河村人,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出生贫寒,天生聋哑,靠给村里看林护墓为生。抗日战争时期,她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作家刘知侠以她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从而诞生了“红嫂”这一伟大的称谓。2009年9月,明德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组织抚养革命后代42名。掩护过八路军部队首长,多次救护过八路军伤病员。不避艰险掩埋了烈士陈若克遗体。舍生忘死保存下来《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一书。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百年老屋”

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家是著名的“抗日第一堡垒户”,罗荣桓、徐向前、朱瑞、黎玉、郭洪涛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都曾在她家生活工作过。故居名称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撰写了《百年老屋赋》。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

1939年秋,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精心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她常对儿媳说:“自家的孩子,死了不要紧,有你们在还能生养。可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死了,恐怕有些就没有血脉了。”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让自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的,让托儿所的孩子喝奶、吃细的。三年多的时间里,40多个孩子无一伤亡,而她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照顾不周而先后夭折。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召开

1940年7-8月,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隆重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山东省工、农、青、妇、文等各界抗日群众团体。山东省战工会的成立是山东民主政权建设上的空前创举,成为在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中唯一统辖全省的省级政权。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火线桥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急需通过沂南县境内的汶河,奔赴孟良崮战场。为缩短部队过河时间,时任村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摘下自家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做桥腿,用门板做桥面,为部队架起了一座“人桥”,为孟良崮战役胜利争得了宝贵时间。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沂南县东高庄村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1940年6月,沙洪和王久鸣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仅用十分钟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一首感人肺腑、鼓舞斗志的传世佳作《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唱出了沂蒙根据地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唱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军阅队曾演奏了这首歌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中共山东分局旧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山东在敌后抗战的战略地位更显突出,为了加强对山东和苏鲁豫皖边区党的领导和指挥,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正式在沂蒙根据地的中心沂南岸堤成立。中共山东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敌后抗战,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山东纵队领导与第一纵队领导在“沂蒙母亲”王换于家合影 

八路军山东纵队,是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山东人民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而成的。这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民子弟兵队伍,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一支英勇顽强的武装力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的解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抗大一分校曾长期驻扎在沂南

徐乃荣抗大一分校毕业证。

抗大一分校旧址位于沂南县孙祖乡东高庄。1939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奉中共中央命令,从山西转移山东,于1940年1月抵达沂南县孙祖一带。抗大一分校曾长期驻扎在沂南,在沂蒙山区共举办六期培训班,为山东培养了1.4万余名党政军干部,为山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红嫂在纺线

小车队支前

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有420万人口,就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余人为国捐躯,累计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磨面11716万斤、做军鞋15万双、救治看护伤病员6万人。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李家才小车队奖旗

李家才,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曾6次带领民工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支前工作。1947年1月,他带领沂南县的300辆小车、600名民工,组成小车队,从鲁南一夜急行军100余公里,随军北上支援莱芜前线,奋战45天,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务,受到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嘉奖,荣获奖旗1面,还奖给步枪40支、子弹300发。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

1941年的夏天,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会后,出版了《联合大会会刊》,全书共20多万字,收集了会上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山东省行政机关和群众团体领导成员名单。马保三曾把这本书交给王换于保存,秘密保存长达38年。该会刊填补了山东省有关联合大会资料的一项空白。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大青山突围纪念馆 

1941年11月30日凌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及抗大一分校学员2000余人,在大青山地区遭日军合击中胜利突围,突围中有300余人壮烈牺牲。“大青山突围纪念馆”再现了八路军将士同沂蒙人民一道在反“扫荡”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大青山烈士陵园 提供

秦鸿钧

秦鸿钧,1911—1949,原名泰相猷。沂南县辛集镇世和庄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去苏联学习通讯技术。翌年回国并奉命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并从事报务工作,1949年在执行任务时被捕牺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创作原型之一。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刘鸣銮

刘鸣銮,1902—1928,沂南县苏村镇门家庵子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南县籍最早的一名共产党员,也是第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先驱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组织民团武装,在抵御匪患斗争中牺牲。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朱富胜

朱富胜,1906—1992.10,沂南县大庄镇后交良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曾参加过鲁南、孟良崮、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的支前工作。带领的担架团获得华东支前司令部授予“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称号。1949年9月底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0月1日,和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山东省战邮总局旧址

1942年2月,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是集邮政、交通、发行于一体的战时邮务通信组织,主要负责党内文件的传递和党报党刊的发行与投递,以及护送干部,运送重要物资等。同时,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内正式办理普通、挂号邮件以及包裹、寄现款等业务。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提供

胡玉萍

胡玉萍,1922.2—2005.9,沂南县张庄镇人。革命战争年代,她积极投身拥军支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以雷锋为榜样,一心扑在集体上。1978年随儿子到抚顺,把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带到了那里,同“雷锋团”结下不解之缘,实现了爱国拥军一辈子的夙愿,被中央军委、国家民政部评为“爱国拥军好妈妈”。沂蒙红嫂纪念馆 提供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