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东北抗联大抓教育提升战斗力

作者:李洪光 王雅馨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工农子弟面对家乡被侵占的状况,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纷纷参加抗日游击队。抗联队伍存在着知识水平较低、军事素质较差的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抗日战争,提升东北抗联队伍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迫在眉睫。东北抗联各部把学习培训当作培育抗战人才的重要方法,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引导队伍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文化素质,提升军事作战能力。

第一,成立教导队。1934年以后,各东北人民革命军都先后成立了教导队,教导队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教导队的规模,各个时期不一。游击队和人民革命军时期,一般为连、营级单位,工作人员不多。东北抗联时期,教导队的编制规模扩大,军教导队为团级单位。不仅军、师有教导队,个别团也有教导队,定期从部队选调干部进行1-2个月的短期轮训。每期培训人数根据情况而定,军事训练多为战术、射击、地形、勤务等。

第二,成立“随营学校”。即通过组织临时训练班,培训战斗骨干。这种临时训练班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人员,而是根据作战需要随时组织训练,时间和人数很灵活。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率先成立“随营学校”,开始实行军事教育,同年5月20日发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随营学校招生广告》。“随营学校”随时对干部和士兵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内容有战斗技术以及思想、纪律等。教官由团长或连长担任,有时也由骨干士兵担任。

第三,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随着抗联部队的不断发展和抗日游击区域的日益扩大,仅靠教导队培养和训练干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36年,在赵尚志的倡议下,为培养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的军政干部,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正式成立。学校“以适合于伟大动荡时代新的政治知识、军事战斗技术,为创造大批军政干部,以形成有系统之政治领导与军事领导为宗旨”。赵尚志担任学校校长,主持制定学校的教育纲领,并明确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学校招收18岁至40岁的学员,层级分为军官班、学生班,学制分为短期班、长期班,开设政治、军事和文化等课程。该校共举办了三期,培养学员近300名。

第四,成立无线电通讯学校。为适应战争需要,培养军用无线电通讯人才,一所无线电通讯学校于1936年7月正式成立,名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学校的9名学员分别来自第三、六军和抗联独立师,课程以无线电技术为主,并设有练习收发报的实践课。

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为部队培养了急需的作战骨干和一批军事指挥人才。相当一部分连排干部出自“随营学校”,抗联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抗联第六军一师师长马德山等诸多优秀将领都毕业于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各类培训中,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形势,围绕民族解放战争、无产阶级革命等专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学员们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具备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者单位系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DJB003]成果)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钩沉|东北抗联大抓教育提升战斗力

2021-07-15 14:09

作者:李洪光 王雅馨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工农子弟面对家乡被侵占的状况,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纷纷参加抗日游击队。抗联队伍存在着知识水平较低、军事素质较差的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抗日战争,提升东北抗联队伍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迫在眉睫。东北抗联各部把学习培训当作培育抗战人才的重要方法,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引导队伍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文化素质,提升军事作战能力。

第一,成立教导队。1934年以后,各东北人民革命军都先后成立了教导队,教导队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教导队的规模,各个时期不一。游击队和人民革命军时期,一般为连、营级单位,工作人员不多。东北抗联时期,教导队的编制规模扩大,军教导队为团级单位。不仅军、师有教导队,个别团也有教导队,定期从部队选调干部进行1-2个月的短期轮训。每期培训人数根据情况而定,军事训练多为战术、射击、地形、勤务等。

第二,成立“随营学校”。即通过组织临时训练班,培训战斗骨干。这种临时训练班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人员,而是根据作战需要随时组织训练,时间和人数很灵活。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率先成立“随营学校”,开始实行军事教育,同年5月20日发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随营学校招生广告》。“随营学校”随时对干部和士兵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内容有战斗技术以及思想、纪律等。教官由团长或连长担任,有时也由骨干士兵担任。

第三,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随着抗联部队的不断发展和抗日游击区域的日益扩大,仅靠教导队培养和训练干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36年,在赵尚志的倡议下,为培养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的军政干部,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正式成立。学校“以适合于伟大动荡时代新的政治知识、军事战斗技术,为创造大批军政干部,以形成有系统之政治领导与军事领导为宗旨”。赵尚志担任学校校长,主持制定学校的教育纲领,并明确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学校招收18岁至40岁的学员,层级分为军官班、学生班,学制分为短期班、长期班,开设政治、军事和文化等课程。该校共举办了三期,培养学员近300名。

第四,成立无线电通讯学校。为适应战争需要,培养军用无线电通讯人才,一所无线电通讯学校于1936年7月正式成立,名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学校的9名学员分别来自第三、六军和抗联独立师,课程以无线电技术为主,并设有练习收发报的实践课。

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为部队培养了急需的作战骨干和一批军事指挥人才。相当一部分连排干部出自“随营学校”,抗联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抗联第六军一师师长马德山等诸多优秀将领都毕业于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各类培训中,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形势,围绕民族解放战争、无产阶级革命等专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学员们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具备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者单位系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DJB003]成果)

钩沉|东北抗联大抓教育提升战斗力

2021-07-15 14:09

钩沉|东北抗联大抓教育提升战斗力

2021-07-15 14:09

作者:李洪光 王雅馨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工农子弟面对家乡被侵占的状况,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纷纷参加抗日游击队。抗联队伍存在着知识水平较低、军事素质较差的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抗日战争,提升东北抗联队伍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迫在眉睫。东北抗联各部把学习培训当作培育抗战人才的重要方法,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引导队伍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文化素质,提升军事作战能力。

第一,成立教导队。1934年以后,各东北人民革命军都先后成立了教导队,教导队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教导队的规模,各个时期不一。游击队和人民革命军时期,一般为连、营级单位,工作人员不多。东北抗联时期,教导队的编制规模扩大,军教导队为团级单位。不仅军、师有教导队,个别团也有教导队,定期从部队选调干部进行1-2个月的短期轮训。每期培训人数根据情况而定,军事训练多为战术、射击、地形、勤务等。

第二,成立“随营学校”。即通过组织临时训练班,培训战斗骨干。这种临时训练班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人员,而是根据作战需要随时组织训练,时间和人数很灵活。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率先成立“随营学校”,开始实行军事教育,同年5月20日发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随营学校招生广告》。“随营学校”随时对干部和士兵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内容有战斗技术以及思想、纪律等。教官由团长或连长担任,有时也由骨干士兵担任。

第三,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随着抗联部队的不断发展和抗日游击区域的日益扩大,仅靠教导队培养和训练干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36年,在赵尚志的倡议下,为培养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的军政干部,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正式成立。学校“以适合于伟大动荡时代新的政治知识、军事战斗技术,为创造大批军政干部,以形成有系统之政治领导与军事领导为宗旨”。赵尚志担任学校校长,主持制定学校的教育纲领,并明确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学校招收18岁至40岁的学员,层级分为军官班、学生班,学制分为短期班、长期班,开设政治、军事和文化等课程。该校共举办了三期,培养学员近300名。

第四,成立无线电通讯学校。为适应战争需要,培养军用无线电通讯人才,一所无线电通讯学校于1936年7月正式成立,名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学校的9名学员分别来自第三、六军和抗联独立师,课程以无线电技术为主,并设有练习收发报的实践课。

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为部队培养了急需的作战骨干和一批军事指挥人才。相当一部分连排干部出自“随营学校”,抗联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抗联第六军一师师长马德山等诸多优秀将领都毕业于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各类培训中,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形势,围绕民族解放战争、无产阶级革命等专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学员们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具备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者单位系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DJB003]成果)

钩沉|东北抗联大抓教育提升战斗力

2021-07-15 14:09

作者:李洪光 王雅馨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工农子弟面对家乡被侵占的状况,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纷纷参加抗日游击队。抗联队伍存在着知识水平较低、军事素质较差的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抗日战争,提升东北抗联队伍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迫在眉睫。东北抗联各部把学习培训当作培育抗战人才的重要方法,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引导队伍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文化素质,提升军事作战能力。

第一,成立教导队。1934年以后,各东北人民革命军都先后成立了教导队,教导队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教导队的规模,各个时期不一。游击队和人民革命军时期,一般为连、营级单位,工作人员不多。东北抗联时期,教导队的编制规模扩大,军教导队为团级单位。不仅军、师有教导队,个别团也有教导队,定期从部队选调干部进行1-2个月的短期轮训。每期培训人数根据情况而定,军事训练多为战术、射击、地形、勤务等。

第二,成立“随营学校”。即通过组织临时训练班,培训战斗骨干。这种临时训练班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人员,而是根据作战需要随时组织训练,时间和人数很灵活。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率先成立“随营学校”,开始实行军事教育,同年5月20日发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随营学校招生广告》。“随营学校”随时对干部和士兵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内容有战斗技术以及思想、纪律等。教官由团长或连长担任,有时也由骨干士兵担任。

第三,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随着抗联部队的不断发展和抗日游击区域的日益扩大,仅靠教导队培养和训练干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36年,在赵尚志的倡议下,为培养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的军政干部,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正式成立。学校“以适合于伟大动荡时代新的政治知识、军事战斗技术,为创造大批军政干部,以形成有系统之政治领导与军事领导为宗旨”。赵尚志担任学校校长,主持制定学校的教育纲领,并明确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学校招收18岁至40岁的学员,层级分为军官班、学生班,学制分为短期班、长期班,开设政治、军事和文化等课程。该校共举办了三期,培养学员近300名。

第四,成立无线电通讯学校。为适应战争需要,培养军用无线电通讯人才,一所无线电通讯学校于1936年7月正式成立,名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学校的9名学员分别来自第三、六军和抗联独立师,课程以无线电技术为主,并设有练习收发报的实践课。

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为部队培养了急需的作战骨干和一批军事指挥人才。相当一部分连排干部出自“随营学校”,抗联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抗联第六军一师师长马德山等诸多优秀将领都毕业于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各类培训中,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形势,围绕民族解放战争、无产阶级革命等专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学员们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具备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者单位系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DJB003]成果)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