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中汲取发展力量

作者:陈先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伟力背后,正是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及改革开放精神的引领和支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系统谋划辩证施策的科学精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出现了一批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也很有意愿在教育上增加投资,尤其是投资兴办高等教育缓解地方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当时高等教育限于体制约束,急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掀起中心城市办大学的热潮。作为改革开放发源地的深圳,事实上已经更早就迈开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步伐先行先试了。1983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向广东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创办深圳大学的报告》。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同年2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深圳大学的请示报告》。1983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深圳大学。教育部十分重视特区大学的创办,选派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出任首任校长。从1983年1月提出申请到当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开学,深圳大学创建仅用了8个月时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深圳速度”。

此后,广东相继创建了广州大学、汕头大学和佛山大学等共11所城市大学,这些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急需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队伍中引人瞩目的新生力量,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分布格局更加合理。

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我国开始实施“985”工程,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是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后,其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部分大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方面,中国充分利用体制优势独立自主发展,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战略、用人制度和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体现出开放包容的道路自信。在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和强有力的政策行动支持下,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辉煌成绩。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令世界瞩目,美国耶鲁大学原校长莱文曾高度评价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就,并指出中国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两个最重要优势:国家意志和资源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国家意志保证中国大学在追求“世界一流”的同时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也正发生巨大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以及新冠疫情正在产生全球性持续影响。在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双重背景下,不能仅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局部性问题,而必须从整体层面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新发展格局下亟须系统谋划辩证施策的科学精神指引,并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全盘谋篇布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及时为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坐标方位。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但令不同层次和类别高校都得到更均衡更充分发展,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其背后是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阐发,并为把中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根基。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钩沉|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中汲取发展力量

2021-11-04 12:46

作者:陈先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伟力背后,正是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及改革开放精神的引领和支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系统谋划辩证施策的科学精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出现了一批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也很有意愿在教育上增加投资,尤其是投资兴办高等教育缓解地方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当时高等教育限于体制约束,急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掀起中心城市办大学的热潮。作为改革开放发源地的深圳,事实上已经更早就迈开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步伐先行先试了。1983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向广东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创办深圳大学的报告》。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同年2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深圳大学的请示报告》。1983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深圳大学。教育部十分重视特区大学的创办,选派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出任首任校长。从1983年1月提出申请到当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开学,深圳大学创建仅用了8个月时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深圳速度”。

此后,广东相继创建了广州大学、汕头大学和佛山大学等共11所城市大学,这些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急需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队伍中引人瞩目的新生力量,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分布格局更加合理。

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我国开始实施“985”工程,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是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后,其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部分大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方面,中国充分利用体制优势独立自主发展,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战略、用人制度和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体现出开放包容的道路自信。在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和强有力的政策行动支持下,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辉煌成绩。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令世界瞩目,美国耶鲁大学原校长莱文曾高度评价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就,并指出中国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两个最重要优势:国家意志和资源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国家意志保证中国大学在追求“世界一流”的同时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也正发生巨大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以及新冠疫情正在产生全球性持续影响。在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双重背景下,不能仅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局部性问题,而必须从整体层面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新发展格局下亟须系统谋划辩证施策的科学精神指引,并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全盘谋篇布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及时为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坐标方位。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但令不同层次和类别高校都得到更均衡更充分发展,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其背后是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阐发,并为把中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根基。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钩沉|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中汲取发展力量

2021-11-04 12:46

钩沉|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中汲取发展力量

2021-11-04 12:46

作者:陈先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伟力背后,正是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及改革开放精神的引领和支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系统谋划辩证施策的科学精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出现了一批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也很有意愿在教育上增加投资,尤其是投资兴办高等教育缓解地方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当时高等教育限于体制约束,急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掀起中心城市办大学的热潮。作为改革开放发源地的深圳,事实上已经更早就迈开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步伐先行先试了。1983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向广东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创办深圳大学的报告》。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同年2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深圳大学的请示报告》。1983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深圳大学。教育部十分重视特区大学的创办,选派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出任首任校长。从1983年1月提出申请到当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开学,深圳大学创建仅用了8个月时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深圳速度”。

此后,广东相继创建了广州大学、汕头大学和佛山大学等共11所城市大学,这些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急需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队伍中引人瞩目的新生力量,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分布格局更加合理。

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我国开始实施“985”工程,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是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后,其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部分大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方面,中国充分利用体制优势独立自主发展,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战略、用人制度和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体现出开放包容的道路自信。在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和强有力的政策行动支持下,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辉煌成绩。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令世界瞩目,美国耶鲁大学原校长莱文曾高度评价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就,并指出中国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两个最重要优势:国家意志和资源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国家意志保证中国大学在追求“世界一流”的同时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也正发生巨大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以及新冠疫情正在产生全球性持续影响。在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双重背景下,不能仅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局部性问题,而必须从整体层面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新发展格局下亟须系统谋划辩证施策的科学精神指引,并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全盘谋篇布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及时为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坐标方位。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但令不同层次和类别高校都得到更均衡更充分发展,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其背后是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阐发,并为把中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根基。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钩沉|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中汲取发展力量

2021-11-04 12:46

作者:陈先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伟力背后,正是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及改革开放精神的引领和支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系统谋划辩证施策的科学精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出现了一批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也很有意愿在教育上增加投资,尤其是投资兴办高等教育缓解地方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当时高等教育限于体制约束,急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掀起中心城市办大学的热潮。作为改革开放发源地的深圳,事实上已经更早就迈开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步伐先行先试了。1983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向广东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创办深圳大学的报告》。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同年2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深圳大学的请示报告》。1983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深圳大学。教育部十分重视特区大学的创办,选派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出任首任校长。从1983年1月提出申请到当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开学,深圳大学创建仅用了8个月时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深圳速度”。

此后,广东相继创建了广州大学、汕头大学和佛山大学等共11所城市大学,这些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急需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队伍中引人瞩目的新生力量,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分布格局更加合理。

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我国开始实施“985”工程,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是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后,其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部分大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方面,中国充分利用体制优势独立自主发展,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战略、用人制度和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体现出开放包容的道路自信。在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和强有力的政策行动支持下,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辉煌成绩。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令世界瞩目,美国耶鲁大学原校长莱文曾高度评价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就,并指出中国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两个最重要优势:国家意志和资源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国家意志保证中国大学在追求“世界一流”的同时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也正发生巨大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以及新冠疫情正在产生全球性持续影响。在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双重背景下,不能仅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局部性问题,而必须从整体层面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新发展格局下亟须系统谋划辩证施策的科学精神指引,并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全盘谋篇布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及时为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坐标方位。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但令不同层次和类别高校都得到更均衡更充分发展,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其背后是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阐发,并为把中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根基。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