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杨士莪:“三牛精神”的践行者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士莪,就是“三牛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他出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早早就在心中埋下了兴国强国的种子。在与祖国共奋进的生命历程中,杨士莪始终以兴国为旗帜、以奋斗为引擎、以奉献为底色,甘当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树立起水声科学领域教学科研的丰碑。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只为强国梦。从青年才俊成长为科技脊梁,杨士莪总是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随时听从祖国召唤,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1950年,还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他肄业成为大连海军学校教员。对他来说,参与海军建设既能完成报国夙愿,又能在国家建设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胜任的岗位。1952年,他又被抽调到新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事天文测量教学工作。1957年,他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习,从物理跨入当时在国内属于空白的水声学科。从意气风发到老骥伏枥,杨士莪为了科技强国始终奋进不止。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坚持60多年为本科新生开讲第一课,用自己的实践经历为学生点燃科研梦想,引导莘莘学子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他总是站着为学生授课,而且经常一站数小时,因而被学生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对待科学研究,杨士莪身体力行,凡是他牵头或主持的项目都要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现场参与。2018年,当时已87岁高龄的杨士莪,还两次跟随学生、学生的学生参加海试。生命不止,壮心不已,杨士莪就是为党为国为事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

开拓创新拓荒牛,教学科研攀高峰。杨士莪是我国水声行业的拓荒者,他善用战略思维,带领团队在这片领地开疆拓土、攻坚克难。1995年,杨士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全国第一批水声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他倡导开展深海水声综合考察,引领了我国水声定位系统研制、矢量传感器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士莪高瞻远瞩为我国水声事业擘画发展蓝图,确定了数个在当时很冷门却在若干年后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杨士莪善用前瞻性思维,开创了水声教育的新格局。在苏联留学时,杨士莪深刻体会到关键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能自力更生。回国后,杨士莪向学校提出创建一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为水声领域培养、储备人才。经过多年努力,杨士莪终于领导团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他还亲自撰写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讲授并编写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的课程和教材,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彰显了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攀登的拓荒牛精神。

艰苦奋斗老黄牛,行为世范树丰碑。杨士莪在科研上鼓励学生要时常啃硬骨头,才能练就一口钢牙。水声行业创建初期,由于人才、技术匮乏,杨士莪只能带领团队“用稻草和泥巴盖大楼”,纵使深知步履维艰,但他仍然负重前行。杨士莪说:“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1994年,年过花甲的杨士莪担任首席科学家和考察队队长,带领近百名科研人员开展我国首次南海水声综合考察。深海区域作业时,接近赤道、酷暑难耐,甲板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杨士莪身先士卒,抱着50多公斤的线轴在电缆里穿梭,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常常半个月也睡不上一个完整觉。淡水告罄,他与队员们就把压载水仓里飘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喝。几乎断粮,仅剩一点儿米和一桶盐,就白天做实验,晚上捕鱼,就着盐水煮鱼吃。在杨士莪的带领下,考察团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在深耕科学研究的同时,杨士莪亦钟情于教书育人,始终坚持立德于行、春风化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从创设新专业,到编著教材创建课程,他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无怨无悔。至今,92岁的杨士莪仍然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他们“用水声科技守护祖国的那片蔚蓝”。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杨士莪70余载如一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作者单位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21日第6版 版名: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特刊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钩沉|杨士莪:“三牛精神”的践行者

黄艳

2023-09-28 23:09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士莪,就是“三牛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他出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早早就在心中埋下了兴国强国的种子。在与祖国共奋进的生命历程中,杨士莪始终以兴国为旗帜、以奋斗为引擎、以奉献为底色,甘当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树立起水声科学领域教学科研的丰碑。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只为强国梦。从青年才俊成长为科技脊梁,杨士莪总是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随时听从祖国召唤,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1950年,还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他肄业成为大连海军学校教员。对他来说,参与海军建设既能完成报国夙愿,又能在国家建设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胜任的岗位。1952年,他又被抽调到新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事天文测量教学工作。1957年,他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习,从物理跨入当时在国内属于空白的水声学科。从意气风发到老骥伏枥,杨士莪为了科技强国始终奋进不止。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坚持60多年为本科新生开讲第一课,用自己的实践经历为学生点燃科研梦想,引导莘莘学子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他总是站着为学生授课,而且经常一站数小时,因而被学生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对待科学研究,杨士莪身体力行,凡是他牵头或主持的项目都要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现场参与。2018年,当时已87岁高龄的杨士莪,还两次跟随学生、学生的学生参加海试。生命不止,壮心不已,杨士莪就是为党为国为事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

开拓创新拓荒牛,教学科研攀高峰。杨士莪是我国水声行业的拓荒者,他善用战略思维,带领团队在这片领地开疆拓土、攻坚克难。1995年,杨士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全国第一批水声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他倡导开展深海水声综合考察,引领了我国水声定位系统研制、矢量传感器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士莪高瞻远瞩为我国水声事业擘画发展蓝图,确定了数个在当时很冷门却在若干年后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杨士莪善用前瞻性思维,开创了水声教育的新格局。在苏联留学时,杨士莪深刻体会到关键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能自力更生。回国后,杨士莪向学校提出创建一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为水声领域培养、储备人才。经过多年努力,杨士莪终于领导团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他还亲自撰写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讲授并编写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的课程和教材,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彰显了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攀登的拓荒牛精神。

艰苦奋斗老黄牛,行为世范树丰碑。杨士莪在科研上鼓励学生要时常啃硬骨头,才能练就一口钢牙。水声行业创建初期,由于人才、技术匮乏,杨士莪只能带领团队“用稻草和泥巴盖大楼”,纵使深知步履维艰,但他仍然负重前行。杨士莪说:“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1994年,年过花甲的杨士莪担任首席科学家和考察队队长,带领近百名科研人员开展我国首次南海水声综合考察。深海区域作业时,接近赤道、酷暑难耐,甲板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杨士莪身先士卒,抱着50多公斤的线轴在电缆里穿梭,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常常半个月也睡不上一个完整觉。淡水告罄,他与队员们就把压载水仓里飘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喝。几乎断粮,仅剩一点儿米和一桶盐,就白天做实验,晚上捕鱼,就着盐水煮鱼吃。在杨士莪的带领下,考察团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在深耕科学研究的同时,杨士莪亦钟情于教书育人,始终坚持立德于行、春风化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从创设新专业,到编著教材创建课程,他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无怨无悔。至今,92岁的杨士莪仍然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他们“用水声科技守护祖国的那片蔚蓝”。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杨士莪70余载如一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作者单位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21日第6版 版名: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特刊


钩沉|杨士莪:“三牛精神”的践行者

黄艳

2023-09-28 23:09

钩沉|杨士莪:“三牛精神”的践行者

黄艳

2023-09-28 23:09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士莪,就是“三牛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他出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早早就在心中埋下了兴国强国的种子。在与祖国共奋进的生命历程中,杨士莪始终以兴国为旗帜、以奋斗为引擎、以奉献为底色,甘当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树立起水声科学领域教学科研的丰碑。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只为强国梦。从青年才俊成长为科技脊梁,杨士莪总是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随时听从祖国召唤,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1950年,还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他肄业成为大连海军学校教员。对他来说,参与海军建设既能完成报国夙愿,又能在国家建设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胜任的岗位。1952年,他又被抽调到新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事天文测量教学工作。1957年,他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习,从物理跨入当时在国内属于空白的水声学科。从意气风发到老骥伏枥,杨士莪为了科技强国始终奋进不止。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坚持60多年为本科新生开讲第一课,用自己的实践经历为学生点燃科研梦想,引导莘莘学子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他总是站着为学生授课,而且经常一站数小时,因而被学生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对待科学研究,杨士莪身体力行,凡是他牵头或主持的项目都要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现场参与。2018年,当时已87岁高龄的杨士莪,还两次跟随学生、学生的学生参加海试。生命不止,壮心不已,杨士莪就是为党为国为事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

开拓创新拓荒牛,教学科研攀高峰。杨士莪是我国水声行业的拓荒者,他善用战略思维,带领团队在这片领地开疆拓土、攻坚克难。1995年,杨士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全国第一批水声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他倡导开展深海水声综合考察,引领了我国水声定位系统研制、矢量传感器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士莪高瞻远瞩为我国水声事业擘画发展蓝图,确定了数个在当时很冷门却在若干年后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杨士莪善用前瞻性思维,开创了水声教育的新格局。在苏联留学时,杨士莪深刻体会到关键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能自力更生。回国后,杨士莪向学校提出创建一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为水声领域培养、储备人才。经过多年努力,杨士莪终于领导团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他还亲自撰写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讲授并编写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的课程和教材,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彰显了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攀登的拓荒牛精神。

艰苦奋斗老黄牛,行为世范树丰碑。杨士莪在科研上鼓励学生要时常啃硬骨头,才能练就一口钢牙。水声行业创建初期,由于人才、技术匮乏,杨士莪只能带领团队“用稻草和泥巴盖大楼”,纵使深知步履维艰,但他仍然负重前行。杨士莪说:“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1994年,年过花甲的杨士莪担任首席科学家和考察队队长,带领近百名科研人员开展我国首次南海水声综合考察。深海区域作业时,接近赤道、酷暑难耐,甲板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杨士莪身先士卒,抱着50多公斤的线轴在电缆里穿梭,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常常半个月也睡不上一个完整觉。淡水告罄,他与队员们就把压载水仓里飘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喝。几乎断粮,仅剩一点儿米和一桶盐,就白天做实验,晚上捕鱼,就着盐水煮鱼吃。在杨士莪的带领下,考察团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在深耕科学研究的同时,杨士莪亦钟情于教书育人,始终坚持立德于行、春风化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从创设新专业,到编著教材创建课程,他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无怨无悔。至今,92岁的杨士莪仍然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他们“用水声科技守护祖国的那片蔚蓝”。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杨士莪70余载如一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作者单位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21日第6版 版名: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特刊


钩沉|杨士莪:“三牛精神”的践行者

黄艳

2023-09-28 23:09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士莪,就是“三牛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他出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早早就在心中埋下了兴国强国的种子。在与祖国共奋进的生命历程中,杨士莪始终以兴国为旗帜、以奋斗为引擎、以奉献为底色,甘当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树立起水声科学领域教学科研的丰碑。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只为强国梦。从青年才俊成长为科技脊梁,杨士莪总是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随时听从祖国召唤,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1950年,还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他肄业成为大连海军学校教员。对他来说,参与海军建设既能完成报国夙愿,又能在国家建设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胜任的岗位。1952年,他又被抽调到新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事天文测量教学工作。1957年,他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习,从物理跨入当时在国内属于空白的水声学科。从意气风发到老骥伏枥,杨士莪为了科技强国始终奋进不止。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坚持60多年为本科新生开讲第一课,用自己的实践经历为学生点燃科研梦想,引导莘莘学子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他总是站着为学生授课,而且经常一站数小时,因而被学生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对待科学研究,杨士莪身体力行,凡是他牵头或主持的项目都要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现场参与。2018年,当时已87岁高龄的杨士莪,还两次跟随学生、学生的学生参加海试。生命不止,壮心不已,杨士莪就是为党为国为事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

开拓创新拓荒牛,教学科研攀高峰。杨士莪是我国水声行业的拓荒者,他善用战略思维,带领团队在这片领地开疆拓土、攻坚克难。1995年,杨士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全国第一批水声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他倡导开展深海水声综合考察,引领了我国水声定位系统研制、矢量传感器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士莪高瞻远瞩为我国水声事业擘画发展蓝图,确定了数个在当时很冷门却在若干年后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杨士莪善用前瞻性思维,开创了水声教育的新格局。在苏联留学时,杨士莪深刻体会到关键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能自力更生。回国后,杨士莪向学校提出创建一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为水声领域培养、储备人才。经过多年努力,杨士莪终于领导团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他还亲自撰写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讲授并编写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的课程和教材,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彰显了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攀登的拓荒牛精神。

艰苦奋斗老黄牛,行为世范树丰碑。杨士莪在科研上鼓励学生要时常啃硬骨头,才能练就一口钢牙。水声行业创建初期,由于人才、技术匮乏,杨士莪只能带领团队“用稻草和泥巴盖大楼”,纵使深知步履维艰,但他仍然负重前行。杨士莪说:“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1994年,年过花甲的杨士莪担任首席科学家和考察队队长,带领近百名科研人员开展我国首次南海水声综合考察。深海区域作业时,接近赤道、酷暑难耐,甲板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杨士莪身先士卒,抱着50多公斤的线轴在电缆里穿梭,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常常半个月也睡不上一个完整觉。淡水告罄,他与队员们就把压载水仓里飘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喝。几乎断粮,仅剩一点儿米和一桶盐,就白天做实验,晚上捕鱼,就着盐水煮鱼吃。在杨士莪的带领下,考察团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在深耕科学研究的同时,杨士莪亦钟情于教书育人,始终坚持立德于行、春风化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从创设新专业,到编著教材创建课程,他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无怨无悔。至今,92岁的杨士莪仍然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他们“用水声科技守护祖国的那片蔚蓝”。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杨士莪70余载如一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作者单位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21日第6版 版名: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特刊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