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阐释丨抗战精神:誓死御侮还我河山

作者:李佑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

新四军在战斗中。图片摘自周勇、任竞主编《重庆图书馆馆藏珍贵抗战图片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在2020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习和把握伟大抗战精神指明了方向。

抗战精神的形成背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抗日战争前,中国人民已进行了近百年共御外侮的英勇斗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不断觉醒和升华,这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这是伟大抗战精神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团结御侮、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全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英勇抗战,这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伟大抗战精神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凝聚了抗战精神之魂。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在长征的险恶环境中,依然以北上抗日为己任,并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抗战必胜之理。区别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为驳斥妨碍夺取抗战胜利的各种错误论调,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以及一整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再其次,中国共产党力行艰苦抗战之实。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抗战意志最坚定,抗战行动最坚决。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坚决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等武装是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士立即通电全国,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就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和军队,正如朱德同志所说,“其抵抗的极端英勇,其对所受苦难的极端坚忍,其牺牲的极端壮烈,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不朽的史诗”。

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抗战精神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成为中华民族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部分爱国官兵组织的局部抗战,也一定程度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全国各界群众纷纷加入抗日救亡的行列,集会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海外华侨怀着赤子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英雄慷慨赴死,英勇就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1940年2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孤身被围,面对敌人的劝降,杨靖宇凛然回道:“不必多说,开枪吧。”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和青苔,没有一粒粮食。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都是体现中国人民民族气节的光辉典范。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强敌,在决不妥协的血战中,中国军民展现了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从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到抗战胜利,中国军队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击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最多时达100万以上,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同时,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得来的。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对中国人民意志的巨大考验。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各抗日根据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就。大后方的人民群众虽历尽各种苦难,但始终同仇敌忾支援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勇于面对各种斗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伟大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持续奋斗,直到抗日战争,才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生存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民族复兴有了坚定的领导力量。抗战胜利,进一步坚定了民族复兴的自信,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永葆党的初心。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党在抗战时期各项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全国人民总动员,改良人民的生活,是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内容。八路军和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战中最为勇敢坚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人民的军队,“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热爱人民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个人出彩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练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矢志艰苦奋斗。抗日战争时期,国力贫弱、武器装备落后且严重不足,再加上敌人极其野蛮和凶残,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极端艰苦性。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陕甘宁边区“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极端困难境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不畏千难万难,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困难,终于迎来了胜利。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敢面对前进征途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斗争环境异常艰险且复杂。严酷的斗争不仅来自强大的敌人,还来自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展现了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智慧,取得了各条战线上斗争的重大胜利。可以说,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斗争智慧、斗争艺术的集中体现。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赢得新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精神阐释丨抗战精神:誓死御侮还我河山

中国教育报

2021-08-12 16:05

作者:李佑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

新四军在战斗中。图片摘自周勇、任竞主编《重庆图书馆馆藏珍贵抗战图片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在2020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习和把握伟大抗战精神指明了方向。

抗战精神的形成背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抗日战争前,中国人民已进行了近百年共御外侮的英勇斗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不断觉醒和升华,这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这是伟大抗战精神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团结御侮、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全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英勇抗战,这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伟大抗战精神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凝聚了抗战精神之魂。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在长征的险恶环境中,依然以北上抗日为己任,并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抗战必胜之理。区别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为驳斥妨碍夺取抗战胜利的各种错误论调,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以及一整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再其次,中国共产党力行艰苦抗战之实。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抗战意志最坚定,抗战行动最坚决。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坚决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等武装是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士立即通电全国,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就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和军队,正如朱德同志所说,“其抵抗的极端英勇,其对所受苦难的极端坚忍,其牺牲的极端壮烈,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不朽的史诗”。

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抗战精神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成为中华民族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部分爱国官兵组织的局部抗战,也一定程度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全国各界群众纷纷加入抗日救亡的行列,集会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海外华侨怀着赤子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英雄慷慨赴死,英勇就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1940年2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孤身被围,面对敌人的劝降,杨靖宇凛然回道:“不必多说,开枪吧。”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和青苔,没有一粒粮食。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都是体现中国人民民族气节的光辉典范。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强敌,在决不妥协的血战中,中国军民展现了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从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到抗战胜利,中国军队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击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最多时达100万以上,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同时,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得来的。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对中国人民意志的巨大考验。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各抗日根据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就。大后方的人民群众虽历尽各种苦难,但始终同仇敌忾支援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勇于面对各种斗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伟大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持续奋斗,直到抗日战争,才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生存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民族复兴有了坚定的领导力量。抗战胜利,进一步坚定了民族复兴的自信,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永葆党的初心。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党在抗战时期各项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全国人民总动员,改良人民的生活,是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内容。八路军和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战中最为勇敢坚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人民的军队,“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热爱人民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个人出彩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练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矢志艰苦奋斗。抗日战争时期,国力贫弱、武器装备落后且严重不足,再加上敌人极其野蛮和凶残,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极端艰苦性。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陕甘宁边区“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极端困难境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不畏千难万难,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困难,终于迎来了胜利。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敢面对前进征途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斗争环境异常艰险且复杂。严酷的斗争不仅来自强大的敌人,还来自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展现了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智慧,取得了各条战线上斗争的重大胜利。可以说,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斗争智慧、斗争艺术的集中体现。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赢得新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精神阐释丨抗战精神:誓死御侮还我河山

中国教育报

2021-08-12 16:05

精神阐释丨抗战精神:誓死御侮还我河山

中国教育报

2021-08-12 16:05

作者:李佑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

新四军在战斗中。图片摘自周勇、任竞主编《重庆图书馆馆藏珍贵抗战图片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在2020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习和把握伟大抗战精神指明了方向。

抗战精神的形成背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抗日战争前,中国人民已进行了近百年共御外侮的英勇斗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不断觉醒和升华,这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这是伟大抗战精神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团结御侮、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全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英勇抗战,这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伟大抗战精神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凝聚了抗战精神之魂。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在长征的险恶环境中,依然以北上抗日为己任,并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抗战必胜之理。区别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为驳斥妨碍夺取抗战胜利的各种错误论调,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以及一整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再其次,中国共产党力行艰苦抗战之实。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抗战意志最坚定,抗战行动最坚决。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坚决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等武装是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士立即通电全国,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就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和军队,正如朱德同志所说,“其抵抗的极端英勇,其对所受苦难的极端坚忍,其牺牲的极端壮烈,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不朽的史诗”。

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抗战精神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成为中华民族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部分爱国官兵组织的局部抗战,也一定程度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全国各界群众纷纷加入抗日救亡的行列,集会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海外华侨怀着赤子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英雄慷慨赴死,英勇就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1940年2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孤身被围,面对敌人的劝降,杨靖宇凛然回道:“不必多说,开枪吧。”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和青苔,没有一粒粮食。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都是体现中国人民民族气节的光辉典范。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强敌,在决不妥协的血战中,中国军民展现了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从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到抗战胜利,中国军队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击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最多时达100万以上,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同时,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得来的。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对中国人民意志的巨大考验。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各抗日根据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就。大后方的人民群众虽历尽各种苦难,但始终同仇敌忾支援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勇于面对各种斗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伟大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持续奋斗,直到抗日战争,才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生存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民族复兴有了坚定的领导力量。抗战胜利,进一步坚定了民族复兴的自信,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永葆党的初心。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党在抗战时期各项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全国人民总动员,改良人民的生活,是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内容。八路军和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战中最为勇敢坚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人民的军队,“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热爱人民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个人出彩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练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矢志艰苦奋斗。抗日战争时期,国力贫弱、武器装备落后且严重不足,再加上敌人极其野蛮和凶残,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极端艰苦性。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陕甘宁边区“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极端困难境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不畏千难万难,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困难,终于迎来了胜利。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敢面对前进征途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斗争环境异常艰险且复杂。严酷的斗争不仅来自强大的敌人,还来自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展现了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智慧,取得了各条战线上斗争的重大胜利。可以说,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斗争智慧、斗争艺术的集中体现。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赢得新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精神阐释丨抗战精神:誓死御侮还我河山

中国教育报

2021-08-12 16:05

作者:李佑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

新四军在战斗中。图片摘自周勇、任竞主编《重庆图书馆馆藏珍贵抗战图片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在2020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习和把握伟大抗战精神指明了方向。

抗战精神的形成背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抗日战争前,中国人民已进行了近百年共御外侮的英勇斗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不断觉醒和升华,这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这是伟大抗战精神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团结御侮、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全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英勇抗战,这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伟大抗战精神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凝聚了抗战精神之魂。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在长征的险恶环境中,依然以北上抗日为己任,并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抗战必胜之理。区别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为驳斥妨碍夺取抗战胜利的各种错误论调,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以及一整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再其次,中国共产党力行艰苦抗战之实。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抗战意志最坚定,抗战行动最坚决。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坚决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等武装是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士立即通电全国,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就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和军队,正如朱德同志所说,“其抵抗的极端英勇,其对所受苦难的极端坚忍,其牺牲的极端壮烈,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不朽的史诗”。

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抗战精神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成为中华民族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部分爱国官兵组织的局部抗战,也一定程度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全国各界群众纷纷加入抗日救亡的行列,集会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海外华侨怀着赤子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英雄慷慨赴死,英勇就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1940年2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孤身被围,面对敌人的劝降,杨靖宇凛然回道:“不必多说,开枪吧。”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和青苔,没有一粒粮食。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都是体现中国人民民族气节的光辉典范。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强敌,在决不妥协的血战中,中国军民展现了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从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到抗战胜利,中国军队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击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最多时达100万以上,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同时,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得来的。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对中国人民意志的巨大考验。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各抗日根据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就。大后方的人民群众虽历尽各种苦难,但始终同仇敌忾支援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勇于面对各种斗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伟大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持续奋斗,直到抗日战争,才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生存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民族复兴有了坚定的领导力量。抗战胜利,进一步坚定了民族复兴的自信,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永葆党的初心。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党在抗战时期各项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全国人民总动员,改良人民的生活,是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内容。八路军和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战中最为勇敢坚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人民的军队,“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热爱人民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个人出彩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练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矢志艰苦奋斗。抗日战争时期,国力贫弱、武器装备落后且严重不足,再加上敌人极其野蛮和凶残,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极端艰苦性。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陕甘宁边区“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极端困难境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不畏千难万难,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困难,终于迎来了胜利。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敢面对前进征途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斗争环境异常艰险且复杂。严酷的斗争不仅来自强大的敌人,还来自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展现了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智慧,取得了各条战线上斗争的重大胜利。可以说,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斗争智慧、斗争艺术的集中体现。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赢得新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