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阐释 | 劳模精神 胸怀大我实干兴邦

作者:李珂


时传祥,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工人。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时传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图为时传祥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

劳模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回首峥嵘岁月,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各条战线都英模辈出、群星灿烂,在劳模精神的引领鼓舞下,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不懈奋斗绘就了多彩人生,铸就了民族伟业。

劳模精神根植于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实践

“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铁人”王进喜、“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毕昇”王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铁路小巨人”巨晓林、“金牌焊工”高凤林……这些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照亮几代人的人生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高度重视表彰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在党的革命事业和共和国的辉煌成就中,以劳动模范为杰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从未缺席。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还是在激越奋进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在迈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都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景仰、永难忘怀的劳动模范。在劳模精神的引领鼓舞下,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创造,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劳动榜样。

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008人次。1989年之后,劳模制度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从1995年开始,固定为每5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年份与同时期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重合,这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稳步发展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和表彰的一批批劳动模范,在引领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革命取得最后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表彰和劳模评选作为特有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来自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全身心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他们无私奉献、团结苦干,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中国奇迹,业务精湛、技术卓越、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劳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劳动模范评选更强调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事业的突出贡献,注重“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成为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

劳模精神内涵在新时代光荣绽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使用“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等表述,充分肯定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礼赞劳动英雄,讴歌劳动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构成了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就其内在逻辑而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模的奋斗目标,“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展现了劳模的精神风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了劳模的思想境界,三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广大劳动者只有做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才能成长成才,才能在劳动中成就不一样的事业。高铁建设者巨晓林,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北同蒲线、鹰厦线、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京沪线等十几条国家重点电气化铁路工程的施工。他凭借着对岗位的热爱和执着,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用一天天的坚持、一步步的跨越,实现了从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务工人员到中国顶尖高铁施工建设专家的转变。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全国劳动模范黄立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公司生产一线,带领团队24小时加班加点轮班生产。在武汉“封城”的76天里,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把红外人体测温防疫物资及时运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公众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巨晓林、黄立一样的劳动者,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绘就了多彩人生,助力了国家的富强与时代的进步。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者,他们发愤图强、敢为人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彪炳史册。全国劳动模范袁隆平院士,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大胆追梦,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不断开展水稻试种,依次推出“三系杂交”“两系杂交”,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他曾说:“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调整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如今,袁老的禾下乘凉已不再是梦,他用毕生的耕耘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当代毕昇”王选把“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作为一生的奋斗信条,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并把技术加以大量推广、应用,使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正是靠着无数劳动者持之以恒、勇攀高峰的信念,我国很多科学技术、生产工艺才能突破“卡脖子”的各种问题,走在世界前列。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随着时代变迁,劳模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但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引领未曾改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只问耕耘创业、不计个人得失,在超越小我中成就大我,在体现党和国家价值导向的同时,带领着更多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将自己的人生“深潜”在祖国的辽阔海疆,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殚精竭虑、默默奉献,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正如“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所说:“追求‘短、平、快’,当不了英雄;想着‘名、利、奖’,造不出伟大。”

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时代结晶,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为党和亿万劳动人民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劳模精神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强调“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强音。

劳模精神引领建功新时代的社会风尚。劳动模范是“干出新时代”的排头兵,是践行“实干兴邦”的领头羊。迈向新征程,包括劳模精神在内的伟大精神将持续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动力,在精神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激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让实干担当成为社会风尚,让改革创新焕发活力,让精益求精落地生根;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为亿万职工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提供磅礴的力量源泉。

劳模精神赋能新时代高素质劳动大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大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劳动者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重要位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动与价值引领作用,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劳模精神昭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既是对广大学生涵养深厚劳动情怀的谆谆嘱托,更是对未来劳动者用奋斗成就梦想的殷切期待,昭示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千千万万青年劳动者中赓续传承。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新征程上,需要无数奋斗者,也必定会产生无数奋斗者。全体中华儿女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院长兼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精神阐释 | 劳模精神 胸怀大我实干兴邦

2021-12-02 11:07

作者:李珂


时传祥,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工人。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时传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图为时传祥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

劳模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回首峥嵘岁月,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各条战线都英模辈出、群星灿烂,在劳模精神的引领鼓舞下,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不懈奋斗绘就了多彩人生,铸就了民族伟业。

劳模精神根植于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实践

“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铁人”王进喜、“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毕昇”王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铁路小巨人”巨晓林、“金牌焊工”高凤林……这些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照亮几代人的人生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高度重视表彰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在党的革命事业和共和国的辉煌成就中,以劳动模范为杰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从未缺席。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还是在激越奋进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在迈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都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景仰、永难忘怀的劳动模范。在劳模精神的引领鼓舞下,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创造,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劳动榜样。

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008人次。1989年之后,劳模制度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从1995年开始,固定为每5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年份与同时期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重合,这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稳步发展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和表彰的一批批劳动模范,在引领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革命取得最后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表彰和劳模评选作为特有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来自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全身心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他们无私奉献、团结苦干,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中国奇迹,业务精湛、技术卓越、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劳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劳动模范评选更强调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事业的突出贡献,注重“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成为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

劳模精神内涵在新时代光荣绽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使用“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等表述,充分肯定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礼赞劳动英雄,讴歌劳动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构成了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就其内在逻辑而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模的奋斗目标,“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展现了劳模的精神风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了劳模的思想境界,三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广大劳动者只有做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才能成长成才,才能在劳动中成就不一样的事业。高铁建设者巨晓林,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北同蒲线、鹰厦线、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京沪线等十几条国家重点电气化铁路工程的施工。他凭借着对岗位的热爱和执着,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用一天天的坚持、一步步的跨越,实现了从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务工人员到中国顶尖高铁施工建设专家的转变。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全国劳动模范黄立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公司生产一线,带领团队24小时加班加点轮班生产。在武汉“封城”的76天里,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把红外人体测温防疫物资及时运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公众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巨晓林、黄立一样的劳动者,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绘就了多彩人生,助力了国家的富强与时代的进步。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者,他们发愤图强、敢为人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彪炳史册。全国劳动模范袁隆平院士,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大胆追梦,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不断开展水稻试种,依次推出“三系杂交”“两系杂交”,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他曾说:“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调整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如今,袁老的禾下乘凉已不再是梦,他用毕生的耕耘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当代毕昇”王选把“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作为一生的奋斗信条,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并把技术加以大量推广、应用,使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正是靠着无数劳动者持之以恒、勇攀高峰的信念,我国很多科学技术、生产工艺才能突破“卡脖子”的各种问题,走在世界前列。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随着时代变迁,劳模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但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引领未曾改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只问耕耘创业、不计个人得失,在超越小我中成就大我,在体现党和国家价值导向的同时,带领着更多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将自己的人生“深潜”在祖国的辽阔海疆,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殚精竭虑、默默奉献,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正如“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所说:“追求‘短、平、快’,当不了英雄;想着‘名、利、奖’,造不出伟大。”

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时代结晶,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为党和亿万劳动人民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劳模精神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强调“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强音。

劳模精神引领建功新时代的社会风尚。劳动模范是“干出新时代”的排头兵,是践行“实干兴邦”的领头羊。迈向新征程,包括劳模精神在内的伟大精神将持续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动力,在精神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激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让实干担当成为社会风尚,让改革创新焕发活力,让精益求精落地生根;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为亿万职工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提供磅礴的力量源泉。

劳模精神赋能新时代高素质劳动大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大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劳动者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重要位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动与价值引领作用,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劳模精神昭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既是对广大学生涵养深厚劳动情怀的谆谆嘱托,更是对未来劳动者用奋斗成就梦想的殷切期待,昭示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千千万万青年劳动者中赓续传承。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新征程上,需要无数奋斗者,也必定会产生无数奋斗者。全体中华儿女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院长兼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

精神阐释 | 劳模精神 胸怀大我实干兴邦

2021-12-02 11:07

精神阐释 | 劳模精神 胸怀大我实干兴邦

2021-12-02 11:07

作者:李珂


时传祥,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工人。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时传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图为时传祥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

劳模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回首峥嵘岁月,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各条战线都英模辈出、群星灿烂,在劳模精神的引领鼓舞下,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不懈奋斗绘就了多彩人生,铸就了民族伟业。

劳模精神根植于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实践

“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铁人”王进喜、“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毕昇”王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铁路小巨人”巨晓林、“金牌焊工”高凤林……这些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照亮几代人的人生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高度重视表彰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在党的革命事业和共和国的辉煌成就中,以劳动模范为杰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从未缺席。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还是在激越奋进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在迈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都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景仰、永难忘怀的劳动模范。在劳模精神的引领鼓舞下,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创造,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劳动榜样。

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008人次。1989年之后,劳模制度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从1995年开始,固定为每5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年份与同时期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重合,这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稳步发展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和表彰的一批批劳动模范,在引领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革命取得最后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表彰和劳模评选作为特有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来自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全身心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他们无私奉献、团结苦干,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中国奇迹,业务精湛、技术卓越、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劳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劳动模范评选更强调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事业的突出贡献,注重“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成为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

劳模精神内涵在新时代光荣绽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使用“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等表述,充分肯定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礼赞劳动英雄,讴歌劳动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构成了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就其内在逻辑而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模的奋斗目标,“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展现了劳模的精神风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了劳模的思想境界,三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广大劳动者只有做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才能成长成才,才能在劳动中成就不一样的事业。高铁建设者巨晓林,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北同蒲线、鹰厦线、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京沪线等十几条国家重点电气化铁路工程的施工。他凭借着对岗位的热爱和执着,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用一天天的坚持、一步步的跨越,实现了从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务工人员到中国顶尖高铁施工建设专家的转变。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全国劳动模范黄立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公司生产一线,带领团队24小时加班加点轮班生产。在武汉“封城”的76天里,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把红外人体测温防疫物资及时运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公众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巨晓林、黄立一样的劳动者,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绘就了多彩人生,助力了国家的富强与时代的进步。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者,他们发愤图强、敢为人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彪炳史册。全国劳动模范袁隆平院士,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大胆追梦,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不断开展水稻试种,依次推出“三系杂交”“两系杂交”,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他曾说:“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调整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如今,袁老的禾下乘凉已不再是梦,他用毕生的耕耘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当代毕昇”王选把“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作为一生的奋斗信条,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并把技术加以大量推广、应用,使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正是靠着无数劳动者持之以恒、勇攀高峰的信念,我国很多科学技术、生产工艺才能突破“卡脖子”的各种问题,走在世界前列。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随着时代变迁,劳模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但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引领未曾改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只问耕耘创业、不计个人得失,在超越小我中成就大我,在体现党和国家价值导向的同时,带领着更多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将自己的人生“深潜”在祖国的辽阔海疆,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殚精竭虑、默默奉献,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正如“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所说:“追求‘短、平、快’,当不了英雄;想着‘名、利、奖’,造不出伟大。”

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时代结晶,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为党和亿万劳动人民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劳模精神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强调“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强音。

劳模精神引领建功新时代的社会风尚。劳动模范是“干出新时代”的排头兵,是践行“实干兴邦”的领头羊。迈向新征程,包括劳模精神在内的伟大精神将持续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动力,在精神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激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让实干担当成为社会风尚,让改革创新焕发活力,让精益求精落地生根;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为亿万职工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提供磅礴的力量源泉。

劳模精神赋能新时代高素质劳动大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大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劳动者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重要位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动与价值引领作用,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劳模精神昭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既是对广大学生涵养深厚劳动情怀的谆谆嘱托,更是对未来劳动者用奋斗成就梦想的殷切期待,昭示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千千万万青年劳动者中赓续传承。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新征程上,需要无数奋斗者,也必定会产生无数奋斗者。全体中华儿女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院长兼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

精神阐释 | 劳模精神 胸怀大我实干兴邦

2021-12-02 11:07

作者:李珂


时传祥,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工人。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时传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图为时传祥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

劳模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回首峥嵘岁月,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各条战线都英模辈出、群星灿烂,在劳模精神的引领鼓舞下,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不懈奋斗绘就了多彩人生,铸就了民族伟业。

劳模精神根植于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实践

“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铁人”王进喜、“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毕昇”王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铁路小巨人”巨晓林、“金牌焊工”高凤林……这些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照亮几代人的人生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高度重视表彰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在党的革命事业和共和国的辉煌成就中,以劳动模范为杰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从未缺席。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还是在激越奋进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在迈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都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景仰、永难忘怀的劳动模范。在劳模精神的引领鼓舞下,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创造,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劳动榜样。

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008人次。1989年之后,劳模制度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从1995年开始,固定为每5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年份与同时期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重合,这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稳步发展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和表彰的一批批劳动模范,在引领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革命取得最后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表彰和劳模评选作为特有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来自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全身心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他们无私奉献、团结苦干,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中国奇迹,业务精湛、技术卓越、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劳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劳动模范评选更强调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事业的突出贡献,注重“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成为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

劳模精神内涵在新时代光荣绽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使用“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等表述,充分肯定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礼赞劳动英雄,讴歌劳动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构成了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就其内在逻辑而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模的奋斗目标,“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展现了劳模的精神风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了劳模的思想境界,三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广大劳动者只有做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才能成长成才,才能在劳动中成就不一样的事业。高铁建设者巨晓林,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北同蒲线、鹰厦线、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京沪线等十几条国家重点电气化铁路工程的施工。他凭借着对岗位的热爱和执着,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用一天天的坚持、一步步的跨越,实现了从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务工人员到中国顶尖高铁施工建设专家的转变。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全国劳动模范黄立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公司生产一线,带领团队24小时加班加点轮班生产。在武汉“封城”的76天里,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把红外人体测温防疫物资及时运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公众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巨晓林、黄立一样的劳动者,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绘就了多彩人生,助力了国家的富强与时代的进步。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者,他们发愤图强、敢为人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彪炳史册。全国劳动模范袁隆平院士,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大胆追梦,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不断开展水稻试种,依次推出“三系杂交”“两系杂交”,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他曾说:“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调整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如今,袁老的禾下乘凉已不再是梦,他用毕生的耕耘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当代毕昇”王选把“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作为一生的奋斗信条,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并把技术加以大量推广、应用,使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正是靠着无数劳动者持之以恒、勇攀高峰的信念,我国很多科学技术、生产工艺才能突破“卡脖子”的各种问题,走在世界前列。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随着时代变迁,劳模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但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引领未曾改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只问耕耘创业、不计个人得失,在超越小我中成就大我,在体现党和国家价值导向的同时,带领着更多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将自己的人生“深潜”在祖国的辽阔海疆,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殚精竭虑、默默奉献,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正如“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所说:“追求‘短、平、快’,当不了英雄;想着‘名、利、奖’,造不出伟大。”

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时代结晶,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为党和亿万劳动人民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劳模精神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强调“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强音。

劳模精神引领建功新时代的社会风尚。劳动模范是“干出新时代”的排头兵,是践行“实干兴邦”的领头羊。迈向新征程,包括劳模精神在内的伟大精神将持续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动力,在精神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激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让实干担当成为社会风尚,让改革创新焕发活力,让精益求精落地生根;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为亿万职工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提供磅礴的力量源泉。

劳模精神赋能新时代高素质劳动大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大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劳动者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重要位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动与价值引领作用,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劳模精神昭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既是对广大学生涵养深厚劳动情怀的谆谆嘱托,更是对未来劳动者用奋斗成就梦想的殷切期待,昭示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千千万万青年劳动者中赓续传承。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新征程上,需要无数奋斗者,也必定会产生无数奋斗者。全体中华儿女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院长兼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