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藏铁路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先锋力量

■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青藏铁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线路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修建青藏铁路,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建设者以惊人毅力和勇气在世界屋脊上筑造了一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神奇“天路”,孕育了青藏铁路精神。

历时半个世纪铸就精神丰碑

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但由于公路运输能力有限,满足不了西藏未来发展、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的战略需求,党中央便将修筑青藏铁路提上了议事日程。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以下简称西格段),历经坎坷,耗时26年完工。1958年9月,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但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技术条件受限、自然环境恶劣以及西藏局势不稳,铁路工程于1961年3月被迫停工。1973年,毛泽东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他坚定地说,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1974年,青藏铁路工程再次“上马”,6.2万名铁道兵挥师高原。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西格段铺通,并于1984年投入运营。其间,在打通平均海拔3600多米、全长4.01公里的老关角隧道时,有50余名铁道兵长眠于此。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以下简称格拉段)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全线通车。格拉段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建设者面临着更严峻的极限挑战。全长1142公里的铁路线,海拔4000米以上的有960公里,平均海拔4438米,比一期工程高出1000多米。还有130多公里的无人区和550公里的冻土层,最低气温可至零下45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面对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建设者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此外,几十年来持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使建设者底气更足、骨气更硬、志气更坚,他们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创造了人类铁路修筑史上的中国奇迹。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青藏铁路的建成,彻底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直接改变了进出西藏的交通方式,沿途人民迎来了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的崭新时代。

青藏铁路精神内蕴宝贵财富

青藏铁路精神,蕴含着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奉献的崇高品格,筑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高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是青藏铁路精神的底色。原中铁西北科学院研究所副所长王占吉,是1947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从1964年来到人迹罕至的风火山开展前期冻土研究,到1980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为青藏铁路奋斗了16年。弥留之际,他叮嘱家人和战友:“把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生前没有看到青藏铁路,死了要看着火车越过风火山!”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后,王占吉的儿子毅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去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无数建设者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为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党和政府在沿线建立了144个三级医疗机构、17座制氧站、25台高压氧舱,职工每人每天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在建设格拉段时,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急性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为国为民担当使命、爱国爱民展现情怀,构成了青藏铁路精神的基石和底色。

挑战极限、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是青藏铁路精神的鲜明特征。一期铁道兵用白糖抵挡高原反应,靠黄豆和干菜补充营养。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是典型的“生命禁区”,走路、吃饭都要大喘气,干起活来更是气喘如牛。但建设者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风火山观测站首任站长周怀珍扎根高原22年,手指冻成终身残疾;吴天一院士常年跋涉“天路”研究高原医学,被称为“天路大军保护神”……青藏铁路见证了建设者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的英雄气概。

自主创新、勇创一流的科学精神,是青藏铁路精神的重要特质。修建青藏铁路所面临的施工困难和挑战在世界铁路史上前所未有,其难度之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史无前例。科研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敢于突破。针对冻土难题,三代科研人员在海拔4900多米的风火山观测站接力奋战40多年,积累科研数据1200多万个。为保护生态,青藏铁路格拉段见证了多个“首次”——引入环境监理制度、修建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通道、试验并实施高原植被恢复与再造科学、与沿线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在筑路过程中,世界公认的高原铁路建设难题被逐个攻破,同时也刷新了“最高、最长、最快”等多项世界高原铁路之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用青春、汗水、热血和生命在世界之巅铸就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天路”,谱写了中国铁路史的辉煌与荣光。

团结奋斗、忘我奉献的崇高品格,是青藏铁路精神的突出主题。为建设青藏铁路,从中央到地方上百个单位、十几万建设大军,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形成了齐心协力干大事的生动局面。“上了青藏线,就是作奉献”,是建设者喊出的口号。总设计师李金城与家人长期分离6年,每年行程超过10万公里。风火山隧道科研攻关组组长况成明,多次昏倒现场,最终使隧道日掘进程由1.5米提高到5米……青藏铁路建设印证了全国上下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见证了建设者拼搏奉献的崇高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为新时代接续奋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传承精神薪火,能迸发出强大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支撑、注入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为民情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建设者之所以表现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因为他们秉持了“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砥砺奋斗之志,直面风险挑战。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历时半个世纪,建设者毅然在世界屋脊筑起了最美“天路”,打破了西方人“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奋斗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胜利之本和成功之基。新时代,我们在奔赴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中,唯有披肝沥胆、百折不挠、不懈奋斗,才能继续书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崭新答卷。

筑牢团结根基,凝聚奋进力量。团结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显著精神标识。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我们党以强大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凝聚起了讲团结、能战斗的强大合力。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打赢脱贫攻坚战、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等,中国之所以能办成很多大事难事,根本上是因为全党步调一致、上下团结一心。今天的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不断向前的磅礴伟力。

秉持开拓创新思维,攻克更多发展难题。开拓创新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青藏铁路作为人类铁路修筑史上从未有过的探索性工程,没有经验摸索经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有许多亟待战胜的困难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共产党人应以更为强烈的主动精神开拓创新,引领全社会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攻克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青藏铁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激励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奋楫扬帆、破浪前行。

(作者单位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云庵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解读|青藏铁路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先锋力量

张利民 何云庵

2023-11-10 14:27

■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青藏铁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线路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修建青藏铁路,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建设者以惊人毅力和勇气在世界屋脊上筑造了一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神奇“天路”,孕育了青藏铁路精神。

历时半个世纪铸就精神丰碑

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但由于公路运输能力有限,满足不了西藏未来发展、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的战略需求,党中央便将修筑青藏铁路提上了议事日程。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以下简称西格段),历经坎坷,耗时26年完工。1958年9月,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但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技术条件受限、自然环境恶劣以及西藏局势不稳,铁路工程于1961年3月被迫停工。1973年,毛泽东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他坚定地说,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1974年,青藏铁路工程再次“上马”,6.2万名铁道兵挥师高原。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西格段铺通,并于1984年投入运营。其间,在打通平均海拔3600多米、全长4.01公里的老关角隧道时,有50余名铁道兵长眠于此。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以下简称格拉段)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全线通车。格拉段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建设者面临着更严峻的极限挑战。全长1142公里的铁路线,海拔4000米以上的有960公里,平均海拔4438米,比一期工程高出1000多米。还有130多公里的无人区和550公里的冻土层,最低气温可至零下45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面对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建设者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此外,几十年来持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使建设者底气更足、骨气更硬、志气更坚,他们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创造了人类铁路修筑史上的中国奇迹。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青藏铁路的建成,彻底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直接改变了进出西藏的交通方式,沿途人民迎来了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的崭新时代。

青藏铁路精神内蕴宝贵财富

青藏铁路精神,蕴含着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奉献的崇高品格,筑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高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是青藏铁路精神的底色。原中铁西北科学院研究所副所长王占吉,是1947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从1964年来到人迹罕至的风火山开展前期冻土研究,到1980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为青藏铁路奋斗了16年。弥留之际,他叮嘱家人和战友:“把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生前没有看到青藏铁路,死了要看着火车越过风火山!”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后,王占吉的儿子毅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去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无数建设者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为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党和政府在沿线建立了144个三级医疗机构、17座制氧站、25台高压氧舱,职工每人每天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在建设格拉段时,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急性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为国为民担当使命、爱国爱民展现情怀,构成了青藏铁路精神的基石和底色。

挑战极限、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是青藏铁路精神的鲜明特征。一期铁道兵用白糖抵挡高原反应,靠黄豆和干菜补充营养。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是典型的“生命禁区”,走路、吃饭都要大喘气,干起活来更是气喘如牛。但建设者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风火山观测站首任站长周怀珍扎根高原22年,手指冻成终身残疾;吴天一院士常年跋涉“天路”研究高原医学,被称为“天路大军保护神”……青藏铁路见证了建设者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的英雄气概。

自主创新、勇创一流的科学精神,是青藏铁路精神的重要特质。修建青藏铁路所面临的施工困难和挑战在世界铁路史上前所未有,其难度之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史无前例。科研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敢于突破。针对冻土难题,三代科研人员在海拔4900多米的风火山观测站接力奋战40多年,积累科研数据1200多万个。为保护生态,青藏铁路格拉段见证了多个“首次”——引入环境监理制度、修建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通道、试验并实施高原植被恢复与再造科学、与沿线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在筑路过程中,世界公认的高原铁路建设难题被逐个攻破,同时也刷新了“最高、最长、最快”等多项世界高原铁路之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用青春、汗水、热血和生命在世界之巅铸就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天路”,谱写了中国铁路史的辉煌与荣光。

团结奋斗、忘我奉献的崇高品格,是青藏铁路精神的突出主题。为建设青藏铁路,从中央到地方上百个单位、十几万建设大军,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形成了齐心协力干大事的生动局面。“上了青藏线,就是作奉献”,是建设者喊出的口号。总设计师李金城与家人长期分离6年,每年行程超过10万公里。风火山隧道科研攻关组组长况成明,多次昏倒现场,最终使隧道日掘进程由1.5米提高到5米……青藏铁路建设印证了全国上下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见证了建设者拼搏奉献的崇高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为新时代接续奋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传承精神薪火,能迸发出强大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支撑、注入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为民情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建设者之所以表现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因为他们秉持了“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砥砺奋斗之志,直面风险挑战。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历时半个世纪,建设者毅然在世界屋脊筑起了最美“天路”,打破了西方人“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奋斗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胜利之本和成功之基。新时代,我们在奔赴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中,唯有披肝沥胆、百折不挠、不懈奋斗,才能继续书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崭新答卷。

筑牢团结根基,凝聚奋进力量。团结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显著精神标识。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我们党以强大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凝聚起了讲团结、能战斗的强大合力。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打赢脱贫攻坚战、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等,中国之所以能办成很多大事难事,根本上是因为全党步调一致、上下团结一心。今天的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不断向前的磅礴伟力。

秉持开拓创新思维,攻克更多发展难题。开拓创新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青藏铁路作为人类铁路修筑史上从未有过的探索性工程,没有经验摸索经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有许多亟待战胜的困难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共产党人应以更为强烈的主动精神开拓创新,引领全社会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攻克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青藏铁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激励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奋楫扬帆、破浪前行。

(作者单位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云庵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解读|青藏铁路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先锋力量

张利民 何云庵

2023-11-10 14:27

解读|青藏铁路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先锋力量

张利民 何云庵

2023-11-10 14:27

■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青藏铁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线路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修建青藏铁路,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建设者以惊人毅力和勇气在世界屋脊上筑造了一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神奇“天路”,孕育了青藏铁路精神。

历时半个世纪铸就精神丰碑

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但由于公路运输能力有限,满足不了西藏未来发展、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的战略需求,党中央便将修筑青藏铁路提上了议事日程。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以下简称西格段),历经坎坷,耗时26年完工。1958年9月,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但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技术条件受限、自然环境恶劣以及西藏局势不稳,铁路工程于1961年3月被迫停工。1973年,毛泽东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他坚定地说,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1974年,青藏铁路工程再次“上马”,6.2万名铁道兵挥师高原。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西格段铺通,并于1984年投入运营。其间,在打通平均海拔3600多米、全长4.01公里的老关角隧道时,有50余名铁道兵长眠于此。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以下简称格拉段)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全线通车。格拉段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建设者面临着更严峻的极限挑战。全长1142公里的铁路线,海拔4000米以上的有960公里,平均海拔4438米,比一期工程高出1000多米。还有130多公里的无人区和550公里的冻土层,最低气温可至零下45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面对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建设者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此外,几十年来持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使建设者底气更足、骨气更硬、志气更坚,他们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创造了人类铁路修筑史上的中国奇迹。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青藏铁路的建成,彻底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直接改变了进出西藏的交通方式,沿途人民迎来了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的崭新时代。

青藏铁路精神内蕴宝贵财富

青藏铁路精神,蕴含着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奉献的崇高品格,筑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高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是青藏铁路精神的底色。原中铁西北科学院研究所副所长王占吉,是1947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从1964年来到人迹罕至的风火山开展前期冻土研究,到1980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为青藏铁路奋斗了16年。弥留之际,他叮嘱家人和战友:“把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生前没有看到青藏铁路,死了要看着火车越过风火山!”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后,王占吉的儿子毅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去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无数建设者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为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党和政府在沿线建立了144个三级医疗机构、17座制氧站、25台高压氧舱,职工每人每天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在建设格拉段时,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急性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为国为民担当使命、爱国爱民展现情怀,构成了青藏铁路精神的基石和底色。

挑战极限、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是青藏铁路精神的鲜明特征。一期铁道兵用白糖抵挡高原反应,靠黄豆和干菜补充营养。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是典型的“生命禁区”,走路、吃饭都要大喘气,干起活来更是气喘如牛。但建设者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风火山观测站首任站长周怀珍扎根高原22年,手指冻成终身残疾;吴天一院士常年跋涉“天路”研究高原医学,被称为“天路大军保护神”……青藏铁路见证了建设者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的英雄气概。

自主创新、勇创一流的科学精神,是青藏铁路精神的重要特质。修建青藏铁路所面临的施工困难和挑战在世界铁路史上前所未有,其难度之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史无前例。科研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敢于突破。针对冻土难题,三代科研人员在海拔4900多米的风火山观测站接力奋战40多年,积累科研数据1200多万个。为保护生态,青藏铁路格拉段见证了多个“首次”——引入环境监理制度、修建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通道、试验并实施高原植被恢复与再造科学、与沿线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在筑路过程中,世界公认的高原铁路建设难题被逐个攻破,同时也刷新了“最高、最长、最快”等多项世界高原铁路之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用青春、汗水、热血和生命在世界之巅铸就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天路”,谱写了中国铁路史的辉煌与荣光。

团结奋斗、忘我奉献的崇高品格,是青藏铁路精神的突出主题。为建设青藏铁路,从中央到地方上百个单位、十几万建设大军,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形成了齐心协力干大事的生动局面。“上了青藏线,就是作奉献”,是建设者喊出的口号。总设计师李金城与家人长期分离6年,每年行程超过10万公里。风火山隧道科研攻关组组长况成明,多次昏倒现场,最终使隧道日掘进程由1.5米提高到5米……青藏铁路建设印证了全国上下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见证了建设者拼搏奉献的崇高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为新时代接续奋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传承精神薪火,能迸发出强大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支撑、注入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为民情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建设者之所以表现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因为他们秉持了“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砥砺奋斗之志,直面风险挑战。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历时半个世纪,建设者毅然在世界屋脊筑起了最美“天路”,打破了西方人“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奋斗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胜利之本和成功之基。新时代,我们在奔赴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中,唯有披肝沥胆、百折不挠、不懈奋斗,才能继续书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崭新答卷。

筑牢团结根基,凝聚奋进力量。团结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显著精神标识。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我们党以强大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凝聚起了讲团结、能战斗的强大合力。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打赢脱贫攻坚战、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等,中国之所以能办成很多大事难事,根本上是因为全党步调一致、上下团结一心。今天的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不断向前的磅礴伟力。

秉持开拓创新思维,攻克更多发展难题。开拓创新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青藏铁路作为人类铁路修筑史上从未有过的探索性工程,没有经验摸索经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有许多亟待战胜的困难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共产党人应以更为强烈的主动精神开拓创新,引领全社会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攻克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青藏铁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激励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奋楫扬帆、破浪前行。

(作者单位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云庵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解读|青藏铁路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先锋力量

张利民 何云庵

2023-11-10 14:27

■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青藏铁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线路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修建青藏铁路,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建设者以惊人毅力和勇气在世界屋脊上筑造了一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神奇“天路”,孕育了青藏铁路精神。

历时半个世纪铸就精神丰碑

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但由于公路运输能力有限,满足不了西藏未来发展、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的战略需求,党中央便将修筑青藏铁路提上了议事日程。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以下简称西格段),历经坎坷,耗时26年完工。1958年9月,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但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技术条件受限、自然环境恶劣以及西藏局势不稳,铁路工程于1961年3月被迫停工。1973年,毛泽东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他坚定地说,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1974年,青藏铁路工程再次“上马”,6.2万名铁道兵挥师高原。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西格段铺通,并于1984年投入运营。其间,在打通平均海拔3600多米、全长4.01公里的老关角隧道时,有50余名铁道兵长眠于此。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以下简称格拉段)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全线通车。格拉段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建设者面临着更严峻的极限挑战。全长1142公里的铁路线,海拔4000米以上的有960公里,平均海拔4438米,比一期工程高出1000多米。还有130多公里的无人区和550公里的冻土层,最低气温可至零下45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面对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建设者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此外,几十年来持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使建设者底气更足、骨气更硬、志气更坚,他们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创造了人类铁路修筑史上的中国奇迹。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青藏铁路的建成,彻底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直接改变了进出西藏的交通方式,沿途人民迎来了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的崭新时代。

青藏铁路精神内蕴宝贵财富

青藏铁路精神,蕴含着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奉献的崇高品格,筑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高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是青藏铁路精神的底色。原中铁西北科学院研究所副所长王占吉,是1947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从1964年来到人迹罕至的风火山开展前期冻土研究,到1980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为青藏铁路奋斗了16年。弥留之际,他叮嘱家人和战友:“把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生前没有看到青藏铁路,死了要看着火车越过风火山!”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后,王占吉的儿子毅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去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无数建设者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为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党和政府在沿线建立了144个三级医疗机构、17座制氧站、25台高压氧舱,职工每人每天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在建设格拉段时,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急性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为国为民担当使命、爱国爱民展现情怀,构成了青藏铁路精神的基石和底色。

挑战极限、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是青藏铁路精神的鲜明特征。一期铁道兵用白糖抵挡高原反应,靠黄豆和干菜补充营养。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是典型的“生命禁区”,走路、吃饭都要大喘气,干起活来更是气喘如牛。但建设者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风火山观测站首任站长周怀珍扎根高原22年,手指冻成终身残疾;吴天一院士常年跋涉“天路”研究高原医学,被称为“天路大军保护神”……青藏铁路见证了建设者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的英雄气概。

自主创新、勇创一流的科学精神,是青藏铁路精神的重要特质。修建青藏铁路所面临的施工困难和挑战在世界铁路史上前所未有,其难度之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史无前例。科研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敢于突破。针对冻土难题,三代科研人员在海拔4900多米的风火山观测站接力奋战40多年,积累科研数据1200多万个。为保护生态,青藏铁路格拉段见证了多个“首次”——引入环境监理制度、修建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通道、试验并实施高原植被恢复与再造科学、与沿线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在筑路过程中,世界公认的高原铁路建设难题被逐个攻破,同时也刷新了“最高、最长、最快”等多项世界高原铁路之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用青春、汗水、热血和生命在世界之巅铸就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天路”,谱写了中国铁路史的辉煌与荣光。

团结奋斗、忘我奉献的崇高品格,是青藏铁路精神的突出主题。为建设青藏铁路,从中央到地方上百个单位、十几万建设大军,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形成了齐心协力干大事的生动局面。“上了青藏线,就是作奉献”,是建设者喊出的口号。总设计师李金城与家人长期分离6年,每年行程超过10万公里。风火山隧道科研攻关组组长况成明,多次昏倒现场,最终使隧道日掘进程由1.5米提高到5米……青藏铁路建设印证了全国上下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见证了建设者拼搏奉献的崇高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为新时代接续奋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传承精神薪火,能迸发出强大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支撑、注入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为民情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建设者之所以表现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因为他们秉持了“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砥砺奋斗之志,直面风险挑战。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历时半个世纪,建设者毅然在世界屋脊筑起了最美“天路”,打破了西方人“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奋斗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胜利之本和成功之基。新时代,我们在奔赴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中,唯有披肝沥胆、百折不挠、不懈奋斗,才能继续书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崭新答卷。

筑牢团结根基,凝聚奋进力量。团结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显著精神标识。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我们党以强大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凝聚起了讲团结、能战斗的强大合力。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打赢脱贫攻坚战、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等,中国之所以能办成很多大事难事,根本上是因为全党步调一致、上下团结一心。今天的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不断向前的磅礴伟力。

秉持开拓创新思维,攻克更多发展难题。开拓创新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青藏铁路作为人类铁路修筑史上从未有过的探索性工程,没有经验摸索经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有许多亟待战胜的困难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共产党人应以更为强烈的主动精神开拓创新,引领全社会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攻克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青藏铁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激励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奋楫扬帆、破浪前行。

(作者单位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云庵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