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引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对此作出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明显的教育资源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高校应增强政治自觉与责任担当,积极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强与乡村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深度参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精准高效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

以党建为引领,夯实服务与协作的组织基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乡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如政治建设困境、治理能力困境、人才资源困境和创新动力困境等。高校基层党组织由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组成,是一个充满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的组织机构,也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组织力、行动力和战斗力,可以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中,高校要加强党委领导,汇聚强大合力,在加强自身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与乡村基层党组织的耦合共进、协同发展,夯实乡村振兴服务与协作的组织基础。一方面,高校要成立以学校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帮扶组织体系,通过深入实际的调研,找准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研究和部署乡村帮扶的目标计划、工作重点、任务分工等,建立服务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乡村帮扶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积极遴选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基层党组织,与乡村基层党组织确立定点帮扶、结对共建关系,协助乡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工作体系,以提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把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农业改革、帮助农民致富、领导乡村治理、维护乡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以党建为引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还是乡村的教育振兴、文化振兴,抑或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最终都需要依靠人才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各类人才的聚集地,高校要着力完善乡村振兴服务人才遴选、考核、激励机制,以党员同志为先锋模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层次丰富、业务精良、勇于担当的人才队伍,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同时,加大对乡村本土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乡村各类本土人才的思想水平、能力素质等,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其一,要建立乡村振兴服务人才选派机制,根据对口帮扶乡村的实际发展需求,从学校各机构和学院遴选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青年师生,形成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工作队,下沉乡村、扎根一线,尤其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争做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配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工作队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其二,要强化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服务意识,以校村支部共建为契机,通过联合党日活动、“三会一课”、课程思政等多种形式,提升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群众观念、服务本领,严格落实各项帮扶具体工作。其三,要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将乡村振兴服务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敢于破除“五唯”,在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奖励、升学加分等方面向支援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的师生予以倾斜,激发师生勇于担当、奋力作为,将论文书写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其四,要构建长效的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下乡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乡村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农技人员、务农群众等实施全方位的培训,有力提升乡村本土人才队伍素质。

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多种高效能的服务模式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方式,高效能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高校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想,强化党建与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的双向深度融合,整合自身各种资源,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多种“党建+”乡村振兴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立体式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切实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专业所长,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服务品质,助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力战略研究。高校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提供专业化的载体与平台,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库、智囊团。高校可以大力挖掘、聚合校内外“三农”领域的高端人才资源,组建一支富有家国情怀、深耕理论研究的学术团队,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鼓励其以“党建+智库”的服务模式,全面加强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研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服务。

二是聚力科技攻关。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学科特色优势,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医药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组织院士、科技带头人、拔尖创新人才、交叉学科人才等,成立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实验室,探索“党建+项目”的服务模式,共同攻克一批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

三是聚力产业发展。高校可以积极联合农村合作社、当地企业、校友资源等,构建“党建+产业”服务模式,立足乡村地域资源与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传统工艺、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绿色建材等产业,大力延伸乡村产业链、价值链,同时,积极引入电子商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等新技术新平台,加强乡村特色产品的宣传推广,全面助推乡村产业现代化升级,全力促进乡村群众就业增收。

四是聚力教育提升。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指出:“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教育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发展“党建+支教”的服务模式,通过筹资改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创建“农家书屋”“科创小屋”、成立师生支教团、开展党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实施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作者: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珊湉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党建赋能,引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2023-05-10 18:4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对此作出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明显的教育资源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高校应增强政治自觉与责任担当,积极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强与乡村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深度参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精准高效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

以党建为引领,夯实服务与协作的组织基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乡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如政治建设困境、治理能力困境、人才资源困境和创新动力困境等。高校基层党组织由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组成,是一个充满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的组织机构,也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组织力、行动力和战斗力,可以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中,高校要加强党委领导,汇聚强大合力,在加强自身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与乡村基层党组织的耦合共进、协同发展,夯实乡村振兴服务与协作的组织基础。一方面,高校要成立以学校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帮扶组织体系,通过深入实际的调研,找准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研究和部署乡村帮扶的目标计划、工作重点、任务分工等,建立服务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乡村帮扶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积极遴选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基层党组织,与乡村基层党组织确立定点帮扶、结对共建关系,协助乡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工作体系,以提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把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农业改革、帮助农民致富、领导乡村治理、维护乡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以党建为引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还是乡村的教育振兴、文化振兴,抑或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最终都需要依靠人才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各类人才的聚集地,高校要着力完善乡村振兴服务人才遴选、考核、激励机制,以党员同志为先锋模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层次丰富、业务精良、勇于担当的人才队伍,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同时,加大对乡村本土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乡村各类本土人才的思想水平、能力素质等,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其一,要建立乡村振兴服务人才选派机制,根据对口帮扶乡村的实际发展需求,从学校各机构和学院遴选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青年师生,形成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工作队,下沉乡村、扎根一线,尤其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争做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配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工作队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其二,要强化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服务意识,以校村支部共建为契机,通过联合党日活动、“三会一课”、课程思政等多种形式,提升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群众观念、服务本领,严格落实各项帮扶具体工作。其三,要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将乡村振兴服务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敢于破除“五唯”,在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奖励、升学加分等方面向支援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的师生予以倾斜,激发师生勇于担当、奋力作为,将论文书写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其四,要构建长效的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下乡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乡村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农技人员、务农群众等实施全方位的培训,有力提升乡村本土人才队伍素质。

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多种高效能的服务模式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方式,高效能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高校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想,强化党建与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的双向深度融合,整合自身各种资源,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多种“党建+”乡村振兴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立体式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切实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专业所长,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服务品质,助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力战略研究。高校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提供专业化的载体与平台,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库、智囊团。高校可以大力挖掘、聚合校内外“三农”领域的高端人才资源,组建一支富有家国情怀、深耕理论研究的学术团队,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鼓励其以“党建+智库”的服务模式,全面加强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研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服务。

二是聚力科技攻关。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学科特色优势,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医药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组织院士、科技带头人、拔尖创新人才、交叉学科人才等,成立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实验室,探索“党建+项目”的服务模式,共同攻克一批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

三是聚力产业发展。高校可以积极联合农村合作社、当地企业、校友资源等,构建“党建+产业”服务模式,立足乡村地域资源与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传统工艺、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绿色建材等产业,大力延伸乡村产业链、价值链,同时,积极引入电子商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等新技术新平台,加强乡村特色产品的宣传推广,全面助推乡村产业现代化升级,全力促进乡村群众就业增收。

四是聚力教育提升。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指出:“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教育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发展“党建+支教”的服务模式,通过筹资改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创建“农家书屋”“科创小屋”、成立师生支教团、开展党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实施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作者: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珊湉

党建赋能,引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2023-05-10 18:43

党建赋能,引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2023-05-10 18:4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对此作出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明显的教育资源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高校应增强政治自觉与责任担当,积极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强与乡村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深度参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精准高效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

以党建为引领,夯实服务与协作的组织基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乡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如政治建设困境、治理能力困境、人才资源困境和创新动力困境等。高校基层党组织由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组成,是一个充满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的组织机构,也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组织力、行动力和战斗力,可以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中,高校要加强党委领导,汇聚强大合力,在加强自身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与乡村基层党组织的耦合共进、协同发展,夯实乡村振兴服务与协作的组织基础。一方面,高校要成立以学校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帮扶组织体系,通过深入实际的调研,找准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研究和部署乡村帮扶的目标计划、工作重点、任务分工等,建立服务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乡村帮扶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积极遴选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基层党组织,与乡村基层党组织确立定点帮扶、结对共建关系,协助乡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工作体系,以提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把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农业改革、帮助农民致富、领导乡村治理、维护乡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以党建为引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还是乡村的教育振兴、文化振兴,抑或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最终都需要依靠人才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各类人才的聚集地,高校要着力完善乡村振兴服务人才遴选、考核、激励机制,以党员同志为先锋模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层次丰富、业务精良、勇于担当的人才队伍,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同时,加大对乡村本土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乡村各类本土人才的思想水平、能力素质等,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其一,要建立乡村振兴服务人才选派机制,根据对口帮扶乡村的实际发展需求,从学校各机构和学院遴选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青年师生,形成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工作队,下沉乡村、扎根一线,尤其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争做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配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工作队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其二,要强化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服务意识,以校村支部共建为契机,通过联合党日活动、“三会一课”、课程思政等多种形式,提升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群众观念、服务本领,严格落实各项帮扶具体工作。其三,要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将乡村振兴服务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敢于破除“五唯”,在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奖励、升学加分等方面向支援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的师生予以倾斜,激发师生勇于担当、奋力作为,将论文书写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其四,要构建长效的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下乡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乡村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农技人员、务农群众等实施全方位的培训,有力提升乡村本土人才队伍素质。

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多种高效能的服务模式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方式,高效能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高校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想,强化党建与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的双向深度融合,整合自身各种资源,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多种“党建+”乡村振兴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立体式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切实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专业所长,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服务品质,助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力战略研究。高校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提供专业化的载体与平台,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库、智囊团。高校可以大力挖掘、聚合校内外“三农”领域的高端人才资源,组建一支富有家国情怀、深耕理论研究的学术团队,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鼓励其以“党建+智库”的服务模式,全面加强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研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服务。

二是聚力科技攻关。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学科特色优势,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医药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组织院士、科技带头人、拔尖创新人才、交叉学科人才等,成立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实验室,探索“党建+项目”的服务模式,共同攻克一批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

三是聚力产业发展。高校可以积极联合农村合作社、当地企业、校友资源等,构建“党建+产业”服务模式,立足乡村地域资源与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传统工艺、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绿色建材等产业,大力延伸乡村产业链、价值链,同时,积极引入电子商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等新技术新平台,加强乡村特色产品的宣传推广,全面助推乡村产业现代化升级,全力促进乡村群众就业增收。

四是聚力教育提升。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指出:“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教育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发展“党建+支教”的服务模式,通过筹资改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创建“农家书屋”“科创小屋”、成立师生支教团、开展党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实施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作者: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珊湉

党建赋能,引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2023-05-10 18:4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对此作出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明显的教育资源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高校应增强政治自觉与责任担当,积极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强与乡村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深度参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精准高效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

以党建为引领,夯实服务与协作的组织基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乡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如政治建设困境、治理能力困境、人才资源困境和创新动力困境等。高校基层党组织由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组成,是一个充满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的组织机构,也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组织力、行动力和战斗力,可以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中,高校要加强党委领导,汇聚强大合力,在加强自身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与乡村基层党组织的耦合共进、协同发展,夯实乡村振兴服务与协作的组织基础。一方面,高校要成立以学校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帮扶组织体系,通过深入实际的调研,找准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研究和部署乡村帮扶的目标计划、工作重点、任务分工等,建立服务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乡村帮扶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积极遴选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基层党组织,与乡村基层党组织确立定点帮扶、结对共建关系,协助乡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工作体系,以提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把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农业改革、帮助农民致富、领导乡村治理、维护乡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以党建为引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还是乡村的教育振兴、文化振兴,抑或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最终都需要依靠人才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各类人才的聚集地,高校要着力完善乡村振兴服务人才遴选、考核、激励机制,以党员同志为先锋模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层次丰富、业务精良、勇于担当的人才队伍,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同时,加大对乡村本土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乡村各类本土人才的思想水平、能力素质等,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其一,要建立乡村振兴服务人才选派机制,根据对口帮扶乡村的实际发展需求,从学校各机构和学院遴选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青年师生,形成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工作队,下沉乡村、扎根一线,尤其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争做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配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工作队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其二,要强化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服务意识,以校村支部共建为契机,通过联合党日活动、“三会一课”、课程思政等多种形式,提升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群众观念、服务本领,严格落实各项帮扶具体工作。其三,要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将乡村振兴服务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敢于破除“五唯”,在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奖励、升学加分等方面向支援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的师生予以倾斜,激发师生勇于担当、奋力作为,将论文书写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其四,要构建长效的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下乡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乡村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农技人员、务农群众等实施全方位的培训,有力提升乡村本土人才队伍素质。

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多种高效能的服务模式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方式,高效能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高校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想,强化党建与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的双向深度融合,整合自身各种资源,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多种“党建+”乡村振兴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立体式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切实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专业所长,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服务品质,助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力战略研究。高校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提供专业化的载体与平台,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库、智囊团。高校可以大力挖掘、聚合校内外“三农”领域的高端人才资源,组建一支富有家国情怀、深耕理论研究的学术团队,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鼓励其以“党建+智库”的服务模式,全面加强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研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服务。

二是聚力科技攻关。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学科特色优势,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医药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组织院士、科技带头人、拔尖创新人才、交叉学科人才等,成立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实验室,探索“党建+项目”的服务模式,共同攻克一批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

三是聚力产业发展。高校可以积极联合农村合作社、当地企业、校友资源等,构建“党建+产业”服务模式,立足乡村地域资源与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传统工艺、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绿色建材等产业,大力延伸乡村产业链、价值链,同时,积极引入电子商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等新技术新平台,加强乡村特色产品的宣传推广,全面助推乡村产业现代化升级,全力促进乡村群众就业增收。

四是聚力教育提升。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指出:“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教育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发展“党建+支教”的服务模式,通过筹资改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创建“农家书屋”“科创小屋”、成立师生支教团、开展党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实施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作者: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珊湉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