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杨柳 褚少尉)近日,鲁东大学文学院师生代表组成主题教育实践团赴新疆喀什市疏勒县开展“推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活动,在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上,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大力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调研和指导,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鲁大力量。
推普送教,携手助力民族团结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关键工作和基础工程,要切实做好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管根本的工作,为教育援疆提供“山东样板”、留下“山东印记”、唱响“山东品牌”。这个暑期,鲁东大学文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选拔中国语言文学等专业优秀师生,为新疆喀什市疏勒县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学段的200名在职在岗教师,开展了为期10天100学时的普通话教学与培训,涉及普通话语音、教师口语、经典吟诵等内容。更好了解和提高新疆普通民众普通话水平和中华文化认同程度,调研团还深入基层实地走访了学校、商铺和农牧民家庭,了解师生、农牧民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措施以及面临的困难。并与少数民族中小学党员教师深入座谈交流,调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青少年中的具体举措和现实成效。
主题教育,打造一站式红色研学
听红色故事,赏民族文化,探自然风光,看多彩人文。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以党建促发展,调研团来到疏勒县教育局,联合开展党日活动,分别听取了疏勒县教育局党建办负责人关于落实依法治疆、文化润疆的具体举措和语言文字办负责人关于新疆地区民众语言能力情况介绍,并于党员教师深入座谈交流,就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筑牢民族共同语意识交换了意见建议。为更好地以推普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主题调研团还将普通话推广活动同“纪念先贤,传承精神”相结合,来到新疆疏勒县张骞博物馆,溯源张骞出使西域起源,探寻两千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路的感人事迹和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的开拓精神。同时,调研团师生还来到疏勒县烈士陵园,瞻仰烈士英雄纪念碑,为189名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革命烈士们敬献鲜花,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驻足默哀,共同缅怀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战斗、勇于牺牲的革命先烈。
文化润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为深化新疆当地师生的文化沁润,加强文化认同,调研团队积极发挥专业特长,联合当地高中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吟诵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活动中,推普团队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吟诵艺术的文化起源、传承发展和文化价值,并以《静夜思》为例从诗词、音律、曲调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员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意蕴哲理和精神观念,在愉悦的美感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动文化。同时,团队成员还为学生们开设了国学课,学习《诗经》、《论语》、《弟子规》等经典名著,业余时间还与当地学生下围棋、弹古筝、唱京剧、诵读现代诗歌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加强各民族交流互通。
语同音,心相连,不以万里为远。经过近半个月的指导调研,鲁东大学文学院师生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手拉手、心连心,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这是一次跨越两千公里的送教之行,更是一次多民族语言、文化、思想的融合之旅。接下来鲁东大学文学院将进一步发挥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多措并举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和文化发展提供专业性支持和指导,持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贡献鲁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