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课程与教学变革 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东莞举办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黄璐璐)2021年10月16日,以“科技赋能未来课程与教学变革”为主题的“2021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支持,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承办,多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300多名大湾区基层教育工作者与会。

  论坛上,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从科技赋能教学工具、课程变革、作业设计创新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发表了主旨演讲,以不同视角阐述了未来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关系和创新实践。

  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发表了《智能时代未来学校课程变革》主旨演讲。他指出,学校的形态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未来的学校教育改革将呈现虚实融合的课程形态、课程结构向跨学科知识整合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向人机结合转变、课程评价重发展性评价和课程基于数据治理五大特点。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高级专家赵建华提出了智能技术赋能未来教育转型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教育转型的核心是实现“做”与“知”的融合,优化教学生态,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和特征,强调学生能力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

  随后,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玲分享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北京中学教师开放型辅导计划介绍》,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校长李庆辉结合本校教学实践,分享了《科技赋能家校共育--大湾区减负增效案例》。

  教育技术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提出了未来教育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他认为,在未来教学中要由知识记忆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具体教学中要面向真实问题,重组课堂内容,学习场景跨界融通等,实现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

  论坛上,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带来了《重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北京市通州区语文研修员、高级教师韩斐分别做了《大数据时代的精准教学——以区域教育为例》、《'双减'背景下创新作业模式设计及有效性研究》的主题报告。

  与会的教育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当代教育要不断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大规模的学生个性化培养成为可能,从而需要未来课程和教育教学方式的相应变革。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科技赋能课程与教学变革 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东莞举办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黄璐璐

2021-10-18 09:12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黄璐璐)2021年10月16日,以“科技赋能未来课程与教学变革”为主题的“2021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支持,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承办,多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300多名大湾区基层教育工作者与会。

  论坛上,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从科技赋能教学工具、课程变革、作业设计创新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发表了主旨演讲,以不同视角阐述了未来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关系和创新实践。

  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发表了《智能时代未来学校课程变革》主旨演讲。他指出,学校的形态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未来的学校教育改革将呈现虚实融合的课程形态、课程结构向跨学科知识整合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向人机结合转变、课程评价重发展性评价和课程基于数据治理五大特点。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高级专家赵建华提出了智能技术赋能未来教育转型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教育转型的核心是实现“做”与“知”的融合,优化教学生态,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和特征,强调学生能力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

  随后,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玲分享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北京中学教师开放型辅导计划介绍》,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校长李庆辉结合本校教学实践,分享了《科技赋能家校共育--大湾区减负增效案例》。

  教育技术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提出了未来教育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他认为,在未来教学中要由知识记忆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具体教学中要面向真实问题,重组课堂内容,学习场景跨界融通等,实现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

  论坛上,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带来了《重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北京市通州区语文研修员、高级教师韩斐分别做了《大数据时代的精准教学——以区域教育为例》、《'双减'背景下创新作业模式设计及有效性研究》的主题报告。

  与会的教育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当代教育要不断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大规模的学生个性化培养成为可能,从而需要未来课程和教育教学方式的相应变革。

科技赋能课程与教学变革 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东莞举办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黄璐璐

2021-10-18 09:12

科技赋能课程与教学变革 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东莞举办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黄璐璐

2021-10-18 09:12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黄璐璐)2021年10月16日,以“科技赋能未来课程与教学变革”为主题的“2021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支持,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承办,多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300多名大湾区基层教育工作者与会。

  论坛上,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从科技赋能教学工具、课程变革、作业设计创新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发表了主旨演讲,以不同视角阐述了未来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关系和创新实践。

  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发表了《智能时代未来学校课程变革》主旨演讲。他指出,学校的形态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未来的学校教育改革将呈现虚实融合的课程形态、课程结构向跨学科知识整合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向人机结合转变、课程评价重发展性评价和课程基于数据治理五大特点。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高级专家赵建华提出了智能技术赋能未来教育转型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教育转型的核心是实现“做”与“知”的融合,优化教学生态,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和特征,强调学生能力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

  随后,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玲分享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北京中学教师开放型辅导计划介绍》,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校长李庆辉结合本校教学实践,分享了《科技赋能家校共育--大湾区减负增效案例》。

  教育技术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提出了未来教育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他认为,在未来教学中要由知识记忆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具体教学中要面向真实问题,重组课堂内容,学习场景跨界融通等,实现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

  论坛上,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带来了《重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北京市通州区语文研修员、高级教师韩斐分别做了《大数据时代的精准教学——以区域教育为例》、《'双减'背景下创新作业模式设计及有效性研究》的主题报告。

  与会的教育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当代教育要不断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大规模的学生个性化培养成为可能,从而需要未来课程和教育教学方式的相应变革。

科技赋能课程与教学变革 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东莞举办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黄璐璐

2021-10-18 09:12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黄璐璐)2021年10月16日,以“科技赋能未来课程与教学变革”为主题的“2021大湾区未来教育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支持,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承办,多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300多名大湾区基层教育工作者与会。

  论坛上,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从科技赋能教学工具、课程变革、作业设计创新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发表了主旨演讲,以不同视角阐述了未来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关系和创新实践。

  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发表了《智能时代未来学校课程变革》主旨演讲。他指出,学校的形态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未来的学校教育改革将呈现虚实融合的课程形态、课程结构向跨学科知识整合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向人机结合转变、课程评价重发展性评价和课程基于数据治理五大特点。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高级专家赵建华提出了智能技术赋能未来教育转型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教育转型的核心是实现“做”与“知”的融合,优化教学生态,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和特征,强调学生能力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

  随后,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玲分享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北京中学教师开放型辅导计划介绍》,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校长李庆辉结合本校教学实践,分享了《科技赋能家校共育--大湾区减负增效案例》。

  教育技术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提出了未来教育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他认为,在未来教学中要由知识记忆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具体教学中要面向真实问题,重组课堂内容,学习场景跨界融通等,实现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

  论坛上,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带来了《重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北京市通州区语文研修员、高级教师韩斐分别做了《大数据时代的精准教学——以区域教育为例》、《'双减'背景下创新作业模式设计及有效性研究》的主题报告。

  与会的教育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当代教育要不断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大规模的学生个性化培养成为可能,从而需要未来课程和教育教学方式的相应变革。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