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3年会在京举行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黄璐璐)8月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承办,智慧教育国家新一代开放创新平台协办的“数智赋能教育·课堂融合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3年会在北京宽沟会议中心举行。跨越式项目组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山东、浙江、黑龙江、新疆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校长、教研员、学科教师共120余人线下参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余胜泉作“跨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陷阱”主题报告。他表示,智能时代,知识的增长远超出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从个体认知到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的转变,是人适应复杂性的基本变化趋势,认知外包成为了一种必然。认知外包是一种分布式认知,其产生机理为认知组块化,可分为计算信息外包、感知信息外包、认知信息外包、社会网络外包四大类型,并可能导致四类教育陷阱:认知过载与选择性焦虑;丧失认知主体性;限制主体发展多样性;认知离散化、碎片化。他指出,我们需要客观认识智能技术,将智能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通过智能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从而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众作“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报告,结合案例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她指出,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诉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结构重组式创新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她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路径是人机协同,微观路径是人在回路。回路的前端,指导学习路径;回路的后端,反馈优化提升;回路的中段,人机深层协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作“未来教师的成长之道”报告,分享了教师的由来、定位、创新教学方略。他表示,未来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不仅仅是教学的讲授者,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参与的引领者、学生探究的支持者,推动课堂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在做事中学会做事,成为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蔡苏作“ChatGPT+AR的教育应用思考及实践”报告,通过实例介绍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以及AR与ChatGPT相结合的自主研发应用实践。他表示,展望未来教育的改革方向,其目标和动机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情感和态度是接受新技术,善用新技术,而不是排斥和恐惧;过程和方法是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报告,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定义、技术能力、应用演示、应用展望、局限与潜在风险。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程序语言解析能力四项技术能力,有着辅助教师教学的可能性,但是在生成的内容、语言理解、应用场景、知识产权、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局限与潜在风险。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3年会在京举行

教育报客户端

2023-08-08 09:51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黄璐璐)8月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承办,智慧教育国家新一代开放创新平台协办的“数智赋能教育·课堂融合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3年会在北京宽沟会议中心举行。跨越式项目组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山东、浙江、黑龙江、新疆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校长、教研员、学科教师共120余人线下参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余胜泉作“跨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陷阱”主题报告。他表示,智能时代,知识的增长远超出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从个体认知到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的转变,是人适应复杂性的基本变化趋势,认知外包成为了一种必然。认知外包是一种分布式认知,其产生机理为认知组块化,可分为计算信息外包、感知信息外包、认知信息外包、社会网络外包四大类型,并可能导致四类教育陷阱:认知过载与选择性焦虑;丧失认知主体性;限制主体发展多样性;认知离散化、碎片化。他指出,我们需要客观认识智能技术,将智能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通过智能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从而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众作“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报告,结合案例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她指出,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诉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结构重组式创新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她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路径是人机协同,微观路径是人在回路。回路的前端,指导学习路径;回路的后端,反馈优化提升;回路的中段,人机深层协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作“未来教师的成长之道”报告,分享了教师的由来、定位、创新教学方略。他表示,未来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不仅仅是教学的讲授者,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参与的引领者、学生探究的支持者,推动课堂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在做事中学会做事,成为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蔡苏作“ChatGPT+AR的教育应用思考及实践”报告,通过实例介绍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以及AR与ChatGPT相结合的自主研发应用实践。他表示,展望未来教育的改革方向,其目标和动机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情感和态度是接受新技术,善用新技术,而不是排斥和恐惧;过程和方法是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报告,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定义、技术能力、应用演示、应用展望、局限与潜在风险。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程序语言解析能力四项技术能力,有着辅助教师教学的可能性,但是在生成的内容、语言理解、应用场景、知识产权、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局限与潜在风险。

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3年会在京举行

教育报客户端

2023-08-08 09:51

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3年会在京举行

教育报客户端

2023-08-08 09:51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黄璐璐)8月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承办,智慧教育国家新一代开放创新平台协办的“数智赋能教育·课堂融合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3年会在北京宽沟会议中心举行。跨越式项目组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山东、浙江、黑龙江、新疆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校长、教研员、学科教师共120余人线下参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余胜泉作“跨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陷阱”主题报告。他表示,智能时代,知识的增长远超出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从个体认知到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的转变,是人适应复杂性的基本变化趋势,认知外包成为了一种必然。认知外包是一种分布式认知,其产生机理为认知组块化,可分为计算信息外包、感知信息外包、认知信息外包、社会网络外包四大类型,并可能导致四类教育陷阱:认知过载与选择性焦虑;丧失认知主体性;限制主体发展多样性;认知离散化、碎片化。他指出,我们需要客观认识智能技术,将智能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通过智能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从而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众作“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报告,结合案例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她指出,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诉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结构重组式创新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她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路径是人机协同,微观路径是人在回路。回路的前端,指导学习路径;回路的后端,反馈优化提升;回路的中段,人机深层协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作“未来教师的成长之道”报告,分享了教师的由来、定位、创新教学方略。他表示,未来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不仅仅是教学的讲授者,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参与的引领者、学生探究的支持者,推动课堂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在做事中学会做事,成为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蔡苏作“ChatGPT+AR的教育应用思考及实践”报告,通过实例介绍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以及AR与ChatGPT相结合的自主研发应用实践。他表示,展望未来教育的改革方向,其目标和动机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情感和态度是接受新技术,善用新技术,而不是排斥和恐惧;过程和方法是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报告,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定义、技术能力、应用演示、应用展望、局限与潜在风险。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程序语言解析能力四项技术能力,有着辅助教师教学的可能性,但是在生成的内容、语言理解、应用场景、知识产权、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局限与潜在风险。

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3年会在京举行

教育报客户端

2023-08-08 09:51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黄璐璐)8月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承办,智慧教育国家新一代开放创新平台协办的“数智赋能教育·课堂融合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3年会在北京宽沟会议中心举行。跨越式项目组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山东、浙江、黑龙江、新疆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校长、教研员、学科教师共120余人线下参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余胜泉作“跨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陷阱”主题报告。他表示,智能时代,知识的增长远超出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从个体认知到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的转变,是人适应复杂性的基本变化趋势,认知外包成为了一种必然。认知外包是一种分布式认知,其产生机理为认知组块化,可分为计算信息外包、感知信息外包、认知信息外包、社会网络外包四大类型,并可能导致四类教育陷阱:认知过载与选择性焦虑;丧失认知主体性;限制主体发展多样性;认知离散化、碎片化。他指出,我们需要客观认识智能技术,将智能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通过智能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从而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众作“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报告,结合案例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她指出,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诉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结构重组式创新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她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路径是人机协同,微观路径是人在回路。回路的前端,指导学习路径;回路的后端,反馈优化提升;回路的中段,人机深层协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作“未来教师的成长之道”报告,分享了教师的由来、定位、创新教学方略。他表示,未来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不仅仅是教学的讲授者,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参与的引领者、学生探究的支持者,推动课堂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在做事中学会做事,成为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蔡苏作“ChatGPT+AR的教育应用思考及实践”报告,通过实例介绍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以及AR与ChatGPT相结合的自主研发应用实践。他表示,展望未来教育的改革方向,其目标和动机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情感和态度是接受新技术,善用新技术,而不是排斥和恐惧;过程和方法是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报告,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定义、技术能力、应用演示、应用展望、局限与潜在风险。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程序语言解析能力四项技术能力,有着辅助教师教学的可能性,但是在生成的内容、语言理解、应用场景、知识产权、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局限与潜在风险。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