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培养 精准研训 校地互融: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教育是重要着力点。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全科师范生培养优势,针对乡村基础教育师资存在结构性失衡、高质量教研和培训少、城乡教育资源缺少共享等问题,通过建立“面向山海、全科培养”课程和实践体系、“三位一体,精准研训”研训体系、“资源共享、校地互融”平台体系,形成了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2013年以来,学校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乡村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并逐步成长为乡村基础教育骨干,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可持续”,为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面向山海,全科培养

  一是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立足于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针对福建省多山区海岛的特点,分析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等角度确立乡村全科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与路径,制定面向山海、面向基础教育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开发个性化课程。围绕乡村教育人才需求,按照“综合培养,分向专修”设置“2+N”课程,即以语文、数学学科教育为基础,加上科学、音乐和书法(含美术)等多个选修包,将自然地理、科学和技术进行融合学习,开展跨学科“研学实践”。学校还根据福建省特点,收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了适合乡村的“自然——人文”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和理解家乡,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师范生文、理、体、艺、技兼修,适合未来全科包班制教学。

  三是推进教学实践改革。与城乡小学组建学用共同体,构建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实行教、学、练一体化,见习、实习、研习逐阶进行;设立“教师职业技能练习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关键技能逐层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技能扎实的乡村全科教育人才。建成福建省首个小学教育公共实训基地。2015年起承担福建省师范男生免学费政府委托培养项目,和各地市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培养来自乡村的公费师范男生。

  三位一体,精准研训

  一是搭建高水平研训平台。2013年成立福州教育研究院,承担福州市基础教育教科研训以及质量监测等工作,2020年又专门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研员是教师也是行动研究者和教科研指导者,做到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改变职前职后培养研训割裂现象。持续开展乡村基础教育学校的送培送教,指导乡村学校的课题研究,推动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

  二是开展沉浸式教研。针对乡村学校教研、集体备课弱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选派学科研究人员深入课堂,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实行“诊断-反馈-改进”不断循环的沉浸式校本教研,为一线教师提供接地气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开展协同式培训。与各区县教师进修校建立协同培训机制,通过乡村教师培训工程,加强乡村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与城区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分享,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激发乡村教师重新审视自我,重塑职业自信。通过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从理念引领、教学示范、经验交流等方面引导乡村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解决乡村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职业能力。

  资源共享,校地互融

  一是组建学校董事会。由福州市市长担任董事长、区县政府一把手、行业企业代表为成员,在协同育人、资源转化等方面建立紧密型联系,共同举办附属小学、幼儿园7所,实现学校与区县政府在协同推进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上同频共振。

  二是建立办学共同体。将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与附属学校、部分区县乡村学校连成紧密办学联盟,由地方政府提供帮扶政策、办学资金支持,集团成员学校在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常态化合作,形成长效化优质教育资源输出机制。

  三是建立学用共同体。以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教科所为主导、协同闽江师专附属学校与区县农村学校组建学用共同体,对接课堂教学、学科教研、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需求,定期开展活动,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作者陈荣生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全科培养 精准研训 校地互融: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中国教育报 陈荣生

2022-05-20 15:4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教育是重要着力点。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全科师范生培养优势,针对乡村基础教育师资存在结构性失衡、高质量教研和培训少、城乡教育资源缺少共享等问题,通过建立“面向山海、全科培养”课程和实践体系、“三位一体,精准研训”研训体系、“资源共享、校地互融”平台体系,形成了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2013年以来,学校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乡村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并逐步成长为乡村基础教育骨干,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可持续”,为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面向山海,全科培养

  一是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立足于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针对福建省多山区海岛的特点,分析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等角度确立乡村全科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与路径,制定面向山海、面向基础教育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开发个性化课程。围绕乡村教育人才需求,按照“综合培养,分向专修”设置“2+N”课程,即以语文、数学学科教育为基础,加上科学、音乐和书法(含美术)等多个选修包,将自然地理、科学和技术进行融合学习,开展跨学科“研学实践”。学校还根据福建省特点,收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了适合乡村的“自然——人文”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和理解家乡,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师范生文、理、体、艺、技兼修,适合未来全科包班制教学。

  三是推进教学实践改革。与城乡小学组建学用共同体,构建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实行教、学、练一体化,见习、实习、研习逐阶进行;设立“教师职业技能练习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关键技能逐层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技能扎实的乡村全科教育人才。建成福建省首个小学教育公共实训基地。2015年起承担福建省师范男生免学费政府委托培养项目,和各地市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培养来自乡村的公费师范男生。

  三位一体,精准研训

  一是搭建高水平研训平台。2013年成立福州教育研究院,承担福州市基础教育教科研训以及质量监测等工作,2020年又专门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研员是教师也是行动研究者和教科研指导者,做到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改变职前职后培养研训割裂现象。持续开展乡村基础教育学校的送培送教,指导乡村学校的课题研究,推动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

  二是开展沉浸式教研。针对乡村学校教研、集体备课弱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选派学科研究人员深入课堂,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实行“诊断-反馈-改进”不断循环的沉浸式校本教研,为一线教师提供接地气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开展协同式培训。与各区县教师进修校建立协同培训机制,通过乡村教师培训工程,加强乡村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与城区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分享,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激发乡村教师重新审视自我,重塑职业自信。通过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从理念引领、教学示范、经验交流等方面引导乡村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解决乡村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职业能力。

  资源共享,校地互融

  一是组建学校董事会。由福州市市长担任董事长、区县政府一把手、行业企业代表为成员,在协同育人、资源转化等方面建立紧密型联系,共同举办附属小学、幼儿园7所,实现学校与区县政府在协同推进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上同频共振。

  二是建立办学共同体。将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与附属学校、部分区县乡村学校连成紧密办学联盟,由地方政府提供帮扶政策、办学资金支持,集团成员学校在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常态化合作,形成长效化优质教育资源输出机制。

  三是建立学用共同体。以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教科所为主导、协同闽江师专附属学校与区县农村学校组建学用共同体,对接课堂教学、学科教研、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需求,定期开展活动,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作者陈荣生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全科培养 精准研训 校地互融: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中国教育报 陈荣生

2022-05-20 15:44

全科培养 精准研训 校地互融: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中国教育报 陈荣生

2022-05-20 15:4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教育是重要着力点。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全科师范生培养优势,针对乡村基础教育师资存在结构性失衡、高质量教研和培训少、城乡教育资源缺少共享等问题,通过建立“面向山海、全科培养”课程和实践体系、“三位一体,精准研训”研训体系、“资源共享、校地互融”平台体系,形成了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2013年以来,学校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乡村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并逐步成长为乡村基础教育骨干,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可持续”,为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面向山海,全科培养

  一是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立足于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针对福建省多山区海岛的特点,分析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等角度确立乡村全科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与路径,制定面向山海、面向基础教育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开发个性化课程。围绕乡村教育人才需求,按照“综合培养,分向专修”设置“2+N”课程,即以语文、数学学科教育为基础,加上科学、音乐和书法(含美术)等多个选修包,将自然地理、科学和技术进行融合学习,开展跨学科“研学实践”。学校还根据福建省特点,收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了适合乡村的“自然——人文”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和理解家乡,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师范生文、理、体、艺、技兼修,适合未来全科包班制教学。

  三是推进教学实践改革。与城乡小学组建学用共同体,构建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实行教、学、练一体化,见习、实习、研习逐阶进行;设立“教师职业技能练习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关键技能逐层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技能扎实的乡村全科教育人才。建成福建省首个小学教育公共实训基地。2015年起承担福建省师范男生免学费政府委托培养项目,和各地市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培养来自乡村的公费师范男生。

  三位一体,精准研训

  一是搭建高水平研训平台。2013年成立福州教育研究院,承担福州市基础教育教科研训以及质量监测等工作,2020年又专门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研员是教师也是行动研究者和教科研指导者,做到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改变职前职后培养研训割裂现象。持续开展乡村基础教育学校的送培送教,指导乡村学校的课题研究,推动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

  二是开展沉浸式教研。针对乡村学校教研、集体备课弱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选派学科研究人员深入课堂,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实行“诊断-反馈-改进”不断循环的沉浸式校本教研,为一线教师提供接地气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开展协同式培训。与各区县教师进修校建立协同培训机制,通过乡村教师培训工程,加强乡村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与城区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分享,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激发乡村教师重新审视自我,重塑职业自信。通过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从理念引领、教学示范、经验交流等方面引导乡村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解决乡村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职业能力。

  资源共享,校地互融

  一是组建学校董事会。由福州市市长担任董事长、区县政府一把手、行业企业代表为成员,在协同育人、资源转化等方面建立紧密型联系,共同举办附属小学、幼儿园7所,实现学校与区县政府在协同推进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上同频共振。

  二是建立办学共同体。将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与附属学校、部分区县乡村学校连成紧密办学联盟,由地方政府提供帮扶政策、办学资金支持,集团成员学校在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常态化合作,形成长效化优质教育资源输出机制。

  三是建立学用共同体。以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教科所为主导、协同闽江师专附属学校与区县农村学校组建学用共同体,对接课堂教学、学科教研、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需求,定期开展活动,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作者陈荣生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全科培养 精准研训 校地互融: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中国教育报 陈荣生

2022-05-20 15:4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教育是重要着力点。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全科师范生培养优势,针对乡村基础教育师资存在结构性失衡、高质量教研和培训少、城乡教育资源缺少共享等问题,通过建立“面向山海、全科培养”课程和实践体系、“三位一体,精准研训”研训体系、“资源共享、校地互融”平台体系,形成了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2013年以来,学校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乡村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并逐步成长为乡村基础教育骨干,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可持续”,为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面向山海,全科培养

  一是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立足于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针对福建省多山区海岛的特点,分析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等角度确立乡村全科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与路径,制定面向山海、面向基础教育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开发个性化课程。围绕乡村教育人才需求,按照“综合培养,分向专修”设置“2+N”课程,即以语文、数学学科教育为基础,加上科学、音乐和书法(含美术)等多个选修包,将自然地理、科学和技术进行融合学习,开展跨学科“研学实践”。学校还根据福建省特点,收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了适合乡村的“自然——人文”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和理解家乡,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师范生文、理、体、艺、技兼修,适合未来全科包班制教学。

  三是推进教学实践改革。与城乡小学组建学用共同体,构建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实行教、学、练一体化,见习、实习、研习逐阶进行;设立“教师职业技能练习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关键技能逐层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技能扎实的乡村全科教育人才。建成福建省首个小学教育公共实训基地。2015年起承担福建省师范男生免学费政府委托培养项目,和各地市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培养来自乡村的公费师范男生。

  三位一体,精准研训

  一是搭建高水平研训平台。2013年成立福州教育研究院,承担福州市基础教育教科研训以及质量监测等工作,2020年又专门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研员是教师也是行动研究者和教科研指导者,做到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改变职前职后培养研训割裂现象。持续开展乡村基础教育学校的送培送教,指导乡村学校的课题研究,推动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

  二是开展沉浸式教研。针对乡村学校教研、集体备课弱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选派学科研究人员深入课堂,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实行“诊断-反馈-改进”不断循环的沉浸式校本教研,为一线教师提供接地气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开展协同式培训。与各区县教师进修校建立协同培训机制,通过乡村教师培训工程,加强乡村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与城区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分享,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激发乡村教师重新审视自我,重塑职业自信。通过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从理念引领、教学示范、经验交流等方面引导乡村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解决乡村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职业能力。

  资源共享,校地互融

  一是组建学校董事会。由福州市市长担任董事长、区县政府一把手、行业企业代表为成员,在协同育人、资源转化等方面建立紧密型联系,共同举办附属小学、幼儿园7所,实现学校与区县政府在协同推进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上同频共振。

  二是建立办学共同体。将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与附属学校、部分区县乡村学校连成紧密办学联盟,由地方政府提供帮扶政策、办学资金支持,集团成员学校在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常态化合作,形成长效化优质教育资源输出机制。

  三是建立学用共同体。以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教科所为主导、协同闽江师专附属学校与区县农村学校组建学用共同体,对接课堂教学、学科教研、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需求,定期开展活动,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作者陈荣生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