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今年刚刚大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孙铭玥走在美丽的潍医校园里,兜兜转转。她有个任务,要把潍医尽收眼底,然后汇报给在家里等待消息的潍医“校友”们。
这些“校友”,是孙铭玥的姥姥、妈妈、舅舅、舅妈。潍医1951年建校,姥姥是1952年考入学校的第二级学生。姥爷虽没在潍医求学,却在潍医工作三十多年,直到离休。妈妈是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88级学生;舅舅、舅妈分别是临床医学系1993级、1995级学生。一家人,三代潍医校友,跨度70年。是何等的情缘,又让孙铭玥成为家庭中的第五位潍坊医学院成员?
入学潍医的那一天,孙铭玥刚踏入校门,心里便有了疑惑:这个漂亮的校园,不像姥姥姥爷他们经常念叨的那个模样啊。
她很小的时候,姥姥就跟她讲潍医校园的故事:“那时的校园啊,也就是30亩地,相当于你从第一个足球场跑到第三个足球场,就逛完了。没有绿地草坪,到处是光秃秃的荒地,我们学生和老师就一起垦荒种菜,在那个家家主要吃咸菜的年代,我们种的菠菜、萝卜、大白菜都是美食。”姥爷也讲述建校初期的事:“那时学校哪有汽车!运输工具只有地排车和小推车,老师们就自己设计制造了第一辆马车,还用它接来了学校第一位教授呢。”妈妈也曾说,她在潍医求学时,老校区周边都是村庄农田,街道都很狭窄;学校大门是水泥柱铁栏杆门,校园里除了几条主路是水泥的,其他都是土路;教学也没有网络、电脑、多媒体,只有老师板书。
这些印象都早已刻在孙铭玥的脑海里。可今天,这个新校区一眼望不到边,宽敞而又漫长的杏林路,绿树成荫、花香怡人,路边小花园里满是高高大大的楸树、槐树、法桐、银杏树、皂角树,与高耸的大楼相映成辉。帮忙报到的学姐带着孙铭玥熟悉校园:配备了空调、浴室、洗衣机的宿舍,错落有致的教学楼,藏书近380万余册的图书馆,科研氛围浓厚的科技楼,国内一流、符合国际化精英教育标准的临床能力培训中心,具备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教室等多项目功能设置的文体活动中心……
孙铭玥欣喜地走在校园里,目不暇接。她想起家里的那几张潍医校园老照片,黑白的颜色,竣工没多久的低矮平房,泥巴地面。这样简陋艰苦的条件,为什么姥姥妈妈他们却总是念念不忘,是什么值得他们对潍医这么留恋?
对潍医的念叨,不是只有家里的这些“校友”,还有另“一家人”,就是妈妈医院里的同事们。妈妈医院里有很多潍医人,相处的就像一家人,孙铭玥称呼他们“舅舅”和“姨”。
因为医务工作的性质,孙铭玥对妈妈他们的加班加点早已习以为常,她自己经常被妈妈带去“上班”。她也喜欢那一群“舅舅”和“姨”,他们聊天时经常说起在潍医上学时的趣事、乐事、糗事,说着说着大家就笑成了一团。小小的孙铭玥坐在旁边,托着腮旁听,疑惑他们的“潍医”到底有什么样的吸引力,成为他们永远聊不完的话题。
到舅舅家里做客,听到的也是舅舅对潍医的情怀。舅舅谈起他们医院里开展的麻风病人的康复、矫形工作。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观念落后、谈“麻”色变,姥姥的几位同学毕业后却一直坚持从事麻防工作。姥姥的同级同学黄学智是麻风病防治战线上最早防治的一名老兵,先后在莒县麻风病防治站、山东省麻风病研究所做专业研究,他曾说:“是母校给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知识,是母校教育我们树立起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校友、“老麻防”高绍佐、李继昌也是步履维艰仍不忘初心,为改善健康公平,维护、保障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长辈们说,在国家需要的危急时刻,潍医人从未缺席。他们怀揣着“国家召唤,使命必达”的坚定信念,不论是在抗震、抗洪的救灾现场,还是在非典、新冠病毒的抗疫前线,都有潍医人的身影。孙铭玥的姥姥毕业后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医务工作岗位,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用仁爱之心和优良技术服务患者、温暖患者,直到1991年退休。妈妈和舅舅也认真履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疫情期间更是有家不回,逆风前行,义无反顾地为疫情防控工作作贡献。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但姥姥姥爷对学校的这份感情却始终没有淡漠。他们对医学、对潍坊医学院的热爱,以及“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潍医精神和“乐道 济世”情怀,深深影响着后辈们。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姥爷、姥姥就跟孩子讲:“学医就很好!潍医就很好”耳濡目染之下,妈妈和舅舅早已认定医生就是天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潍医就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姐弟俩高考时毫不犹豫报考了潍医,毕业后,也都选择了医学作为终身的职业,并在工作中成为技术骨干。妈妈所在的眼科曾经为很多患者筛查出其他医院没能检查出来的青光眼等疾病,患者放心地在这里办理了慢性病医保,这是妈妈最开心的事:“这些患者其实知道我们是基层医院,这表明了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舅舅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加入了市志愿服务队,经常开展义诊、为青年学生进行皮肤病宣讲等公益活动。
对于幼小的孙铭玥,姥爷早早就教导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尽管她当时还不能领悟其中深刻的涵义,却早已感觉家人们给予的那份沉甸甸的期望。妈妈科室的“舅舅”“姨”们也都鼓励她:“啥时候到潍坊医学院上学啊,我们也做校友!”其实,孙铭玥的心里早就有了决定。她幼时就在祖辈、父辈膝下听他们回忆风姿绰约的青年年华,听他们讲述在潍医的精彩纷呈的学生时代,长辈们用实际行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们何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什么是“沉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潍医人。医学的种子早就在她心中种下,生根发芽,她也越来越肯定自己将投身医疗卫生事业,将成为潍医的一份子,现在的她,终于如愿以偿。
零零后孙铭玥,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更加奋力地奔跑:“唯有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才能不负前辈们的深情和期望,不负我们共同的姓名——‘潍医人’!”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作者:谭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