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大:“菌医治土”良方赋能乡村振兴

“在山东农大,有这样一种‘土壤保卫菌’,它不仅能实现去污、抑病、修复、促生四维治土,还能做到对症施菌,解决土壤难题。”近日,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得主、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菌医治土”团队负责人温胜芳博士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菌剂。

原来,山东农业大学“菌医治土”团队结合对症下药、系统调理的中医疗法,对症使用功能微生物,精准合成配方,形成了土壤治理的“中医良方”,攻克了传统微生物菌剂效率低、定殖难、持续差的技术难题。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温胜芳,上大学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习如何保护植物、保护土地。大二调研时,温胜芳发现农民施加化肥和农药的量往往比推荐剂量多2倍甚至10倍,农业土壤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从那时起,她时常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微生物菌剂,达到减肥节药的目的,保障土壤健康。

2018年,温胜芳继续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硕博,认识了学校土壤污染与修复领域的专家王金花教授。“她拥有植保和资源环境双专业背景,和我想做的项目太契合了。”王金花教授说,她们见面后一拍即合,立即组建了团队。“中医注重系统调理,使人体达到平衡状态,土壤治理和人体调理具有相似性,可以抓取不同功能微生物,调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使土壤生态达到平衡。”王金花说。

在王金花教授指导下,“菌医治土”团队开启了用中医系统思维开发微生物菌剂的研究。然而,菌种的品种复杂性以及效果难测性,让温胜芳和团队常做“无用功”。

什么样的菌种效果最好?如何使菌种定殖率提高、持续性增强?带着这些问题,“菌医治土”团队在6省24个地市128个村庄展开调研,高效精准筛选了功能微生物3200余株,建立了全国功能最全的土壤微生物菌种库。

“此外,我们还研发了土壤微生物高效定殖技术,使微生物定殖率高达100%,以及三效协同的土壤微生物功能持续性技术,微生物持续性达到了60%。”温胜芳介绍。

核心技术有了,团队开始在山东沂南县的农田中“大展拳脚”。沂南县城子庄村是黄瓜种植专业村,土壤酸化、盐渍化、金属污染严重,“菌医治土”团队为当地“把脉开方”。“我们按照‘良好环境栽培技术’种植黄瓜,减少氮、磷、钾等化学肥料的使用,精准施用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调理改良。”温胜芳说。

经过3年的调理,城子庄村的黄瓜产量实现翻番增长,病害发病减轻55%,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16.8%。沂南黄瓜成为全国百强品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沂南黄瓜的品牌价值达到29.22亿元。

在沂南县试验成功后,“菌医治土”团队又收到了来自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求助。当地土壤薄瘦,肥力不足,农药残留多,经过“菌医治土”修复菌剂三年的示范使用,农药减施7.7%,碳氮减排52%,小麦年平均增产7.3%。“菌医治土的生物修复产品适用于大田粮食生产,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连连称赞。

此外,在贵州石阡县的1500亩农田里,“菌医治土”修复菌剂使马铃薯产量平均增产12%,为农民增收43万元,减肥节药10%—15%,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截至目前,“菌医治土”修复菌剂已经实现施用田地每亩增收200元至1800元的目标,累计推广辐射10万亩,累计带动收益1亿元。

“我们计划今年筹建公司,发展3至5家长期合作企业,预计未来三年,将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7个,带动泰安周边2000户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提及未来,温胜芳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静 赵秀明 9月4日电

推荐阅读
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山东农大:“菌医治土”良方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魏海政 王静 赵秀明

2023-09-04 17:36

“在山东农大,有这样一种‘土壤保卫菌’,它不仅能实现去污、抑病、修复、促生四维治土,还能做到对症施菌,解决土壤难题。”近日,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得主、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菌医治土”团队负责人温胜芳博士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菌剂。

原来,山东农业大学“菌医治土”团队结合对症下药、系统调理的中医疗法,对症使用功能微生物,精准合成配方,形成了土壤治理的“中医良方”,攻克了传统微生物菌剂效率低、定殖难、持续差的技术难题。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温胜芳,上大学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习如何保护植物、保护土地。大二调研时,温胜芳发现农民施加化肥和农药的量往往比推荐剂量多2倍甚至10倍,农业土壤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从那时起,她时常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微生物菌剂,达到减肥节药的目的,保障土壤健康。

2018年,温胜芳继续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硕博,认识了学校土壤污染与修复领域的专家王金花教授。“她拥有植保和资源环境双专业背景,和我想做的项目太契合了。”王金花教授说,她们见面后一拍即合,立即组建了团队。“中医注重系统调理,使人体达到平衡状态,土壤治理和人体调理具有相似性,可以抓取不同功能微生物,调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使土壤生态达到平衡。”王金花说。

在王金花教授指导下,“菌医治土”团队开启了用中医系统思维开发微生物菌剂的研究。然而,菌种的品种复杂性以及效果难测性,让温胜芳和团队常做“无用功”。

什么样的菌种效果最好?如何使菌种定殖率提高、持续性增强?带着这些问题,“菌医治土”团队在6省24个地市128个村庄展开调研,高效精准筛选了功能微生物3200余株,建立了全国功能最全的土壤微生物菌种库。

“此外,我们还研发了土壤微生物高效定殖技术,使微生物定殖率高达100%,以及三效协同的土壤微生物功能持续性技术,微生物持续性达到了60%。”温胜芳介绍。

核心技术有了,团队开始在山东沂南县的农田中“大展拳脚”。沂南县城子庄村是黄瓜种植专业村,土壤酸化、盐渍化、金属污染严重,“菌医治土”团队为当地“把脉开方”。“我们按照‘良好环境栽培技术’种植黄瓜,减少氮、磷、钾等化学肥料的使用,精准施用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调理改良。”温胜芳说。

经过3年的调理,城子庄村的黄瓜产量实现翻番增长,病害发病减轻55%,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16.8%。沂南黄瓜成为全国百强品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沂南黄瓜的品牌价值达到29.22亿元。

在沂南县试验成功后,“菌医治土”团队又收到了来自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求助。当地土壤薄瘦,肥力不足,农药残留多,经过“菌医治土”修复菌剂三年的示范使用,农药减施7.7%,碳氮减排52%,小麦年平均增产7.3%。“菌医治土的生物修复产品适用于大田粮食生产,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连连称赞。

此外,在贵州石阡县的1500亩农田里,“菌医治土”修复菌剂使马铃薯产量平均增产12%,为农民增收43万元,减肥节药10%—15%,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截至目前,“菌医治土”修复菌剂已经实现施用田地每亩增收200元至1800元的目标,累计推广辐射10万亩,累计带动收益1亿元。

“我们计划今年筹建公司,发展3至5家长期合作企业,预计未来三年,将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7个,带动泰安周边2000户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提及未来,温胜芳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静 赵秀明 9月4日电

山东农大:“菌医治土”良方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魏海政 王静 赵秀明

2023-09-04 17:36

山东农大:“菌医治土”良方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魏海政 王静 赵秀明

2023-09-04 17:36

“在山东农大,有这样一种‘土壤保卫菌’,它不仅能实现去污、抑病、修复、促生四维治土,还能做到对症施菌,解决土壤难题。”近日,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得主、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菌医治土”团队负责人温胜芳博士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菌剂。

原来,山东农业大学“菌医治土”团队结合对症下药、系统调理的中医疗法,对症使用功能微生物,精准合成配方,形成了土壤治理的“中医良方”,攻克了传统微生物菌剂效率低、定殖难、持续差的技术难题。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温胜芳,上大学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习如何保护植物、保护土地。大二调研时,温胜芳发现农民施加化肥和农药的量往往比推荐剂量多2倍甚至10倍,农业土壤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从那时起,她时常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微生物菌剂,达到减肥节药的目的,保障土壤健康。

2018年,温胜芳继续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硕博,认识了学校土壤污染与修复领域的专家王金花教授。“她拥有植保和资源环境双专业背景,和我想做的项目太契合了。”王金花教授说,她们见面后一拍即合,立即组建了团队。“中医注重系统调理,使人体达到平衡状态,土壤治理和人体调理具有相似性,可以抓取不同功能微生物,调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使土壤生态达到平衡。”王金花说。

在王金花教授指导下,“菌医治土”团队开启了用中医系统思维开发微生物菌剂的研究。然而,菌种的品种复杂性以及效果难测性,让温胜芳和团队常做“无用功”。

什么样的菌种效果最好?如何使菌种定殖率提高、持续性增强?带着这些问题,“菌医治土”团队在6省24个地市128个村庄展开调研,高效精准筛选了功能微生物3200余株,建立了全国功能最全的土壤微生物菌种库。

“此外,我们还研发了土壤微生物高效定殖技术,使微生物定殖率高达100%,以及三效协同的土壤微生物功能持续性技术,微生物持续性达到了60%。”温胜芳介绍。

核心技术有了,团队开始在山东沂南县的农田中“大展拳脚”。沂南县城子庄村是黄瓜种植专业村,土壤酸化、盐渍化、金属污染严重,“菌医治土”团队为当地“把脉开方”。“我们按照‘良好环境栽培技术’种植黄瓜,减少氮、磷、钾等化学肥料的使用,精准施用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调理改良。”温胜芳说。

经过3年的调理,城子庄村的黄瓜产量实现翻番增长,病害发病减轻55%,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16.8%。沂南黄瓜成为全国百强品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沂南黄瓜的品牌价值达到29.22亿元。

在沂南县试验成功后,“菌医治土”团队又收到了来自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求助。当地土壤薄瘦,肥力不足,农药残留多,经过“菌医治土”修复菌剂三年的示范使用,农药减施7.7%,碳氮减排52%,小麦年平均增产7.3%。“菌医治土的生物修复产品适用于大田粮食生产,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连连称赞。

此外,在贵州石阡县的1500亩农田里,“菌医治土”修复菌剂使马铃薯产量平均增产12%,为农民增收43万元,减肥节药10%—15%,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截至目前,“菌医治土”修复菌剂已经实现施用田地每亩增收200元至1800元的目标,累计推广辐射10万亩,累计带动收益1亿元。

“我们计划今年筹建公司,发展3至5家长期合作企业,预计未来三年,将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7个,带动泰安周边2000户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提及未来,温胜芳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静 赵秀明 9月4日电

山东农大:“菌医治土”良方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魏海政 王静 赵秀明

2023-09-04 17:36

“在山东农大,有这样一种‘土壤保卫菌’,它不仅能实现去污、抑病、修复、促生四维治土,还能做到对症施菌,解决土壤难题。”近日,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得主、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菌医治土”团队负责人温胜芳博士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菌剂。

原来,山东农业大学“菌医治土”团队结合对症下药、系统调理的中医疗法,对症使用功能微生物,精准合成配方,形成了土壤治理的“中医良方”,攻克了传统微生物菌剂效率低、定殖难、持续差的技术难题。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温胜芳,上大学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习如何保护植物、保护土地。大二调研时,温胜芳发现农民施加化肥和农药的量往往比推荐剂量多2倍甚至10倍,农业土壤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从那时起,她时常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微生物菌剂,达到减肥节药的目的,保障土壤健康。

2018年,温胜芳继续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硕博,认识了学校土壤污染与修复领域的专家王金花教授。“她拥有植保和资源环境双专业背景,和我想做的项目太契合了。”王金花教授说,她们见面后一拍即合,立即组建了团队。“中医注重系统调理,使人体达到平衡状态,土壤治理和人体调理具有相似性,可以抓取不同功能微生物,调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使土壤生态达到平衡。”王金花说。

在王金花教授指导下,“菌医治土”团队开启了用中医系统思维开发微生物菌剂的研究。然而,菌种的品种复杂性以及效果难测性,让温胜芳和团队常做“无用功”。

什么样的菌种效果最好?如何使菌种定殖率提高、持续性增强?带着这些问题,“菌医治土”团队在6省24个地市128个村庄展开调研,高效精准筛选了功能微生物3200余株,建立了全国功能最全的土壤微生物菌种库。

“此外,我们还研发了土壤微生物高效定殖技术,使微生物定殖率高达100%,以及三效协同的土壤微生物功能持续性技术,微生物持续性达到了60%。”温胜芳介绍。

核心技术有了,团队开始在山东沂南县的农田中“大展拳脚”。沂南县城子庄村是黄瓜种植专业村,土壤酸化、盐渍化、金属污染严重,“菌医治土”团队为当地“把脉开方”。“我们按照‘良好环境栽培技术’种植黄瓜,减少氮、磷、钾等化学肥料的使用,精准施用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调理改良。”温胜芳说。

经过3年的调理,城子庄村的黄瓜产量实现翻番增长,病害发病减轻55%,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16.8%。沂南黄瓜成为全国百强品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沂南黄瓜的品牌价值达到29.22亿元。

在沂南县试验成功后,“菌医治土”团队又收到了来自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求助。当地土壤薄瘦,肥力不足,农药残留多,经过“菌医治土”修复菌剂三年的示范使用,农药减施7.7%,碳氮减排52%,小麦年平均增产7.3%。“菌医治土的生物修复产品适用于大田粮食生产,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连连称赞。

此外,在贵州石阡县的1500亩农田里,“菌医治土”修复菌剂使马铃薯产量平均增产12%,为农民增收43万元,减肥节药10%—15%,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截至目前,“菌医治土”修复菌剂已经实现施用田地每亩增收200元至1800元的目标,累计推广辐射10万亩,累计带动收益1亿元。

“我们计划今年筹建公司,发展3至5家长期合作企业,预计未来三年,将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7个,带动泰安周边2000户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提及未来,温胜芳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静 赵秀明 9月4日电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